王珪【古代诗人简介】
王珪(571~639)字叔玠,隋朝至唐初祁县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性沉澹,志量隐正”。
隋开皇十三年(593),奉召入秘书省,从事图书校订工作,任太常治礼郎。其才略深得当时著名学者王王
圭的器重。仁寿四年(604),王王圭与汉王杨谅谋废,获罪被杀,受到牵连,遂隐慝于南山中,大业十三年(617),占据长安。经丞相府司录引荐,被任命为李渊世子成的咨议参军。
唐武德元年(618)李渊称帝,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王珪转授东宫舍人,迁中允,“礼遇良厚”。未几,李渊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皇位继承权,形成了以秦王为一方,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为一方的两大派别,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王珪为太子属吏,始终站在建成一边,武德七年(624)六月,建成乘李世民陪父外出巡幸之机,遣人送铠甲给其同伙“募健儿,欲以为变”。此事被揭发后,王珪涉嫌流放到崔州(今四川西昌)。
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门之变”发生,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及齐王元吉,李渊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惜王珪之才,捐弃前嫌,召回授以谏议大夫职,留做身边顾问。王珪从此知恩图报,“推诚纳善,每存规益”,深受太宗信任。贞观二年(628)被任命守侍中,贞观四年(630)实授侍中,行宰相之职,负责纠弹驳之重任。贞观十一年(637),受命与诸儒正定《五礼》。书成之后,获赏甚丰,受赐一子为县男封爵。同年,又被任命为魏王李泰的老师。
王珪 一生崇尚儒学,以儒家忠孝仁义礼等自励,是唐初有名的诤臣之一,与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同为“贞观名臣”。有一次,太宗命评论诸臣优劣,王珪从容对曰:“孜孜奉国,多谋善略,我不如房玄龄;能文兼武,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敷奏说明,条理清晰,我不如温彦傅;办事干练,案无滞留,我不如戴胄;忠诚无私,犯颜直谏,我不如魏征。然而,激浊扬清,嫉恶好善,我却比他们有一日之长。”这番话深受太宗称道,感慨地说:“卿如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王珪任谏议大夫时,推诚尽节,多所献纳。
太宗女南平公主下嫁王珪之子王敬直,按皇制,公主下嫁臣民,并不拜见翁婆,王珪坚持以“礼”行事。唐代公主下嫁拜见公婆,从此开始。
贞观十三年(639),王珪病卒于长安。唐太宗素服吊唁,又命魏王率百官前往送葬,赠吏部尚书,谥曰“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