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生物 > 生物教案 > 七年级 > 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

立博20分享

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5篇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1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 “――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 “――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科学方法训练:

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80年到193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 “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科学方法训练:

“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

第三课时

科学方法训练: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对难点的-: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

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

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 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创设问题情景:把一粒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水平放置,持续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蚕豆的胚芽会向上生长、胚根会向下生长。分析在胚芽、胚根转弯的那一部分,生长素浓度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动画片段

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五、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

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

(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

(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

(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

(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

(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

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

(一)细胞膜的成分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

(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

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2.细胞膜的组成

(1)PPT呈现材料:①19世纪末,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用这种物质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学生阅读这两段材料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重要知识:制备细胞的材料、方法;细胞膜的成分

作业:细胞膜具有怎样的作用?学生课下预习并查找资料

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3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2.教学难点

基因的本质。

3.解决办法:

(1)强调基因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引起学生重视。

(2)加强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举例与解析。

(3)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记忆。

(4)对遗传效应的内容要举例解释清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DNA分子是怎样控制遗传性状的呢?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那么,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56"资料分析",看懂图A、B、C,分析强调:

1、大肠杆菌的DNA与基因

2、海蛰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转基因技术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计划):测定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上的碱基序列。

4、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讲述: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有很多基因,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遗传效应,这说明DNA必然蕴含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DNA分子为什么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呢?

引导学生"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然后设问: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答出:脱氧核苷酸。

又问:有几种脱氧核苷酸?

学生回答:4种(它们分别是:略)

1.基因的化学组成: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讲述: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例如:白花基因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这样特定的排列顺序就代表白花的遗传信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是遗传信息而不是白花的本身,在下一代就可以将白花遗传信息表达为白花。

2.基因不同的实质:不同的基因,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但是每个基因都有特定的排列顺序(可举例说明)

3.基因的位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银幕显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这就是说,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指具有复制、转录、翻译、重组突变及调控等功能)。有的DNA片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

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有特定的DNA片段,蕴含特定的遗传信息,可以切除,可以拼接到其他生物的DNA上,从而获得某种性状的表达。例如:把牛的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的DNA上,大肠杆菌可以生产胰岛素。

教师最后归纳: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小结: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板书设计】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1.大肠杆菌的DNA与基因

2.海蛰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转基因技术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计划)碱基序列。

4.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1.基因的化学组成

2.基因不同的实质

3.基因的位置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也是本节要达成的主要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并未明确指出本章要讲述基因工程的内容,考虑到本章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学生达成上述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本节还将“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作为教学目标。

二、--思路

第一课时--流程图如下。

第二课时--流程图如下。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通过图片和音像资料展示基因工程产品,如种子、水果、疫苗或药物等,引入课题。

教师利用“问题探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为什么能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种生物上?

•推测这种“嫁接”怎样才能实现?

•这种“嫁接”对品种的改良有什么意义?

教师小结:从杂交育种的局限性切入,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改变生物。说明本节教学目标。

教师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引发思考。

“你的想法很好,可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实现你的设想呢?”

教师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骤和所需要的工具:剪刀、针线、运载体等。并用问题启发学生:“你能想像这种‘剪刀加浆糊’式的‘嫁接’工作在分子水平的操作,其难度会有多大吗?”

以ecor i为例,构建重组dna分子模型,体会基因的剪切、拼接、缝合的道理。教师交代清楚ecor i是已发现的500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中的一种,它是一种从细菌中发现的能在特定位置上切割dna分子的酶。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在dna分子内部“下剪刀”,专门识别dna分子中含有的“gaattc”这样的序列,一旦找到就从g和a之间剪断(参考教科书插图6-3)。

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dna片断其末端可以用连接酶来缝合(参考教科书插图6?4)。这样“剪切拼接”就可以形成重组的dna分子。

将学生分成4个人一组,发给所需材料,可将构建模型的文字指导(参见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p.6“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复印后发给各组。

教师提出问题:

1.在制作模型时用到的工具(剪刀和不干胶)各代表什么?比较剪切后的dna片断的末端切片,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呢?

2.回顾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每一步的操作和所用到的工具以及形成的“产品”,你对重组dna的操作有什么新的理解?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重组后的dna分子还需要特殊的搬运工具运载到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动植物细胞)中。

教师用图片或课件动画展示质粒的结构及特点。(教科书图6-5)

•细胞拟核之外的小的环状dna分子。

•借宿于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细胞里,对细胞的正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能够自主复制。

•可以容易地从细胞中取出或放入。

这些特点使它能够胜任运载体的工作,携带目的基因进入细胞。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或与教科书插图6-6类似的示意图,简要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大致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想像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这一操作的精确性。

教师小结本节内容。

布置学生课下搜集基因工程应用的事例及其价值的资料;搜集有关基因工程技术安全性方面的报道、法规等的资料。

课堂作业、课后练习:基础题1、2、3;拓展题。

复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重要工具。

检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基因工程应用的资料。

导入新课:基因工程的应用。

指定几名学生汇报,其他人补充。

学生阅读教科书p.104的内容。

教师总结,并从具体事例引入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启发学生对其安全性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强调支持某一观点的论据要充分,要注意科学性、客观性和逻辑性。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与学生协商或按小组指派某个角色,安排角色扮演活动。

教师可将角色扮演的程序、规则和具体要求以及评价标准事先复印好,分发给各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形成陈述报告要点。

模拟听证会

议题:近来,一些市民和媒体纷纷向市政府反映了他们对转基因农产品或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呼吁市政府制定条例对转基因生物及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加以控制。请你作为a-f中的任一角色参加听证会,就是否应当对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加以限制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注意科学性,客观性和逻辑性。

听证会程序:

1.决策部门的主管陈述听证会议题及议程(规则);

2.控辩双方分别陈述各自的主张;

3.辩论阶段;

4.法律专家代表陈述我国和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

5.表决有关条例决议案。

师生共同总结,对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合理评价。

教师依据教科书p.107的本章小结,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学生观察、传看。

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基因工程产品及利用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设想用类似的方法来“改造”某种生物,使其符合人们某种特定需要,说出具体设想。各小组选派代表陈述观点。

学生回忆并思考杂交育种的局限性以及基因工程的应用。

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学生头脑中设想“嫁接”的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骤:找到目的基因、剪切、拼接、缝合、转移、表达、检测,所用到的工具:基因剪刀、基因针线、基因的运载体。

试一试,动手来做一个重组dna模型。在动手做之前,先要明白“分子剪刀”和“分子针线”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学生讨论模型构建的具体方法,按“指导”的方法步骤、依次完成模拟制作过程。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并交流对重组dna技术的理解。

学生观看图片或课件,了解质粒的特点及其运载体功能。

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几个步骤。

回忆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汇报并交流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

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对教科书p.105资料分析中的两种观点进行思考、讨论,找出支持某一观点的有力论据。

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立场上,收集证据,按规定程序陈述。

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准备陈述提纲和辩论材料,做到尊重科学、体察民意、以理服人、客观公正、民主决策。

学生参与总结和评价。

从具体的事例出发,集中学生注意力。

通过实例,激发学生想像,引起学生兴趣。

由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体现了技术的发展和突破。

类比能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剪、接、导”的过程。

通过动手构建模型,加深对重组dna技术基本原理的认识。

分组操作,便于合作交流。

不仅动手做,而且要动脑想,才能突出模拟制作的教育价值。

质粒的知识比较深,教师呈现并简要介绍,学生听取其特点,明白为什么质粒能被用来作为基因运载体。

只要归纳其大致过程即可,不必加深扩展。

为下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做准备。

掌握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

基因工程的应用由学生自己列举,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讨论,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

学生回忆并思考杂交育种的局限性以及基因工程的应用。

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学生头脑中设想“嫁接”的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骤:找到目的基因、剪切、拼接、缝合、转移、表达、检测,所用到的工具:基因剪刀、基因针线、基因的运载体。

试一试,动手来做一个重组dna模型。在动手做之前,先要明白“分子剪刀”和“分子针线”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学生讨论模型构建的具体方法,按“指导”的方法步骤、依次完成模拟制作过程。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并交流对重组dna技术的理解。

学生观看图片或课件,了解质粒的特点及其运载体功能。

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几个步骤。

回忆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汇报并交流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

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对教科书p.105资料分析中的两种观点进行思考、讨论,找出支持某一观点的有力论据。

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立场上,收集证据,按规定程序陈述。

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准备陈述提纲和辩论材料,做到尊重科学、体察民意、以理服人、客观公正、民主决策。

学生参与总结和评价。

从具体的事例出发,集中学生注意力。

通过实例,激发学生想像,引起学生兴趣。

由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体现了技术的发展和突破。

类比能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剪、接、导”的过程。

通过动手构建模型,加深对重组dna技术基本原理的认识。

分组操作,便于合作交流。

不仅动手做,而且要动脑想,才能突出模拟制作的教育价值。

质粒的知识比较深,教师呈现并简要介绍,学生听取其特点,明白为什么质粒能被用来作为基因运载体。

只要归纳其大致过程即可,不必加深扩展。

为下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做准备。

掌握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

基因工程的应用由学生自己列举,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讨论,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

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5

学习导航

1.学习目标

(1)说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2)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构成碱基对。

(3)应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

2.学习建议

学习dna分子结构时,要明确构成dna的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化学结构和空间立体结构。要区别构成dna的基本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结合教科书中dna的化学组成平面图和双螺旋结构的空间立体图,明确dna的结构。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要理解dna结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构成dna主链的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尽管构成dna的碱基只有四种,碱基配对方式只有两种,然而,不同dna的碱基数量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由于每个dna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dna结构的特异性。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马和豚鼠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但性状差异很大,原因是(  )。

a.生活环境不同    b.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c.着丝点数目不同   d.dna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2.分析一段双链dna的组成表明,下列的相关比值中,哪一个是可变的(  )。

a.a/tb.g/cc.(a+t)/(g+c)d.(a+g)/(t+c)

3.在下图的各小图中,正确代表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是(  )。

4.dna分子中,两条链上排列顺序不变的是(  )。

a.碱基对排列     b.四种脱氧核苷酸

c.脱氧核糖和磷酸   d.碱基和磷酸

5.在含有四种碱基的dna区段中,有腺嘌呤a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  )。

6.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作为鉴别真核生物的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质是(  )。

a.蛋白质  b.dna  c.rna  d.核苷酸

7.下列各项中,决定dna遗传特异性的是(  )。

a.脱氧核苷酸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特点   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的比值          d.碱基对排列顺序

8.若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a,则其互补链中该比值为(  )。

a.a  b.1  c.1/a   d.1-1/a

9.下列有关dn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生物个体各种体细胞核中的dna,具有相同的碱基组成

b.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c.细胞缺水和营养不足将影响dna碱基组成

d.单链dna分子的碱基含量的a+g=c+t或a+c=g+t

10.下列的碱基比例关系一定是双链dna的是(  )。

11.在双链dna分子中,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中连接两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键为(  )。

a.肽键  b.氢键  c.磷酸二脂键  d.高能磷酸键

12.某一dna分子中,胞嘧啶与鸟嘌呤二者共占碱基总量的46%,其中一条链上腺嘌呤占此链碱基量的28%,则另一条链上腺嘌呤占此链碱基量的百分比为(  )。

a.46%  b.26%  c.54%  d.24%

二、非选择题

13.右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写出①至⑧的名称,并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填写名称: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

⑦     ;⑧       。

(2)连接g与c,a与t之间的化学键名称是        。

(3)决定dna分子结构特异性的是          。

(4)dna分子的这种结构称为          。

(5)有人形象的将dna的平面结构比喻为一架“梯子”,那么组成这个“梯子”“扶手”的物质是     和     ,它形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相当于两个“扶手”间“阶梯”的物质是     ,它的形成靠     相连,并严格遵循     原则。

14.在制作dna一条链时,将每个脱氧核苷酸的     和     相间排列依次连接起来。在制作另一条单链时,一是两条长链的脱氧核苷酸     必须相同;二是两条长链并排时必须保证     间互相配对;三是两条长链的方向是     。若制作含100个碱基的一段dna分子模型,现已有20个碱基a部件,还需准备t部件  个,c部件     个,g部件     个。

15.分析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a是      ,f是      ,b是      。

(2)一般来说,一个g中含有   个e,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g和e的比例是      。

(3)e的组成单位是图中的    ,共有    种。dna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图中的  决定的。

(4)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      结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c 5.d 6.d 7.d 8.c 9.a 10.d 11.c 12.b

二、非选择题

13.(1)①胸腺嘧啶 ②脱氧核糖 ③磷酸 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⑤碱基对 ⑥腺嘌呤 ⑦鸟嘌呤 ⑧胞嘧啶

(2)氢键(3)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4)双螺旋结构(5)磷酸 脱氧核糖 碱基对 氢键 碱基互补配对

14.磷酸 脱氧核糖 数量 碱基 相反的 20 30 30

15.(1)含氮碱基 蛋白质 脱氧核糖(2)一 1∶2

(3)d 4 d(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4)双螺旋

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教学设计5篇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学教案三篇2020

七年级生物的教学教案设计5篇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学教案三篇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师教学计划2021

关于北师大版生物教学设计5篇

生物全册教学计划5篇

关于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5篇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教案设计5篇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6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