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一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生物有什么样的试题测试呢?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一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答案】B
【解析】葡萄糖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A错误;H2CO3/NaHCO3是血浆中重要的缓冲对,对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B正确;内环境的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不会随气温变化而变化,C错误;人体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D错误。
2.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答案】D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正确;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C正确;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内流,引起膜电位改变,D错误。
3.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激素与靶细胞或靶器官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发挥作用,并非在细胞内,酶可以在细胞内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也并非在细胞内,A错误;正常人体内的激素并非都为蛋白类,还有固醇类和氨基酸衍生物类,少数酶为RNA,并非都是蛋白质,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B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要与其受体结合起作用,酶要与底物结合才起催化作用,C正确;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作用后会被分解,D错误。
4.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血糖调节能力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C.机体对刺激作出迅速反应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D.先天性行为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无直接联系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血糖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所以,即使动物的下丘脑被切除,其血糖调节也不会丧失,A选项错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B选项错误;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C选项正确;动物先天性行为也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选项错误。
5.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情境材料中提取信息及分析信息的能力。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紧张、恐惧等刺激需靠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来感受并产生兴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肾上腺为反射弧的效应器。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是体液调节的结果,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但激素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的。
6.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渗透压变化的功能
【答案】A
【解析】皮肤散热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A错误;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B正确;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C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渗透压变化的功能,D正确。
7.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水平衡调节、内环境稳态、血糖调节及体液调节相关知识的分析能力,属于考纲中的分析判断层次要求。钠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因此大量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当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会与NaHCO3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不稳定会分解成水和CO2,因此血浆维持中性;肌糖元不能被分解成葡萄糖;CO2是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而不是O2。
8.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浆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种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全部来自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细胞免疫在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时就开始了,和体液免疫前几步是相同的,A错误;部分抗原可以不经过T细胞的呈递,直接刺激B细胞而产生效应B细胞,B错误;在体液免疫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C正确;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除来自记忆细胞外,有部分会来自于B细胞,D错误
9.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由T淋巴细胞产生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C.可裂解乙肝病毒D.可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D
【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A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和相应的抗原结合,B错误;抗体和乙肝病毒结合,会形成沉淀和细胞集团,不会裂解乙肝病毒,C错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10.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不同
C.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A
【解析】抗体只能识别抗原并与其特异性结合,而不能进入细胞消灭抗原,A错误;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为与其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而溶酶体通过多种水解酶,水解侵入细胞的细菌,因此两者机制不同,B正确;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正确;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正确。
11.下列说法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A.若A表示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则B可以表示尿量的变化
B.若A表示血糖的浓度,则B可以代表胰岛素的浓度
C.若A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草的数量,则B可以表示植食性动物的数量
D.若A表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则B可以表示呼吸频率的变化
【答案】A
【解析】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减少,反之,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两者的量呈反比例,A错误;血糖的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强,呈正比例,B正确;某草原生态系统草的数量增加,则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增加,呈正比例,C正确;血液中的CO2浓度升高,可以刺激呼吸中枢脑干,加快呼吸频率,两者呈正比例,D正确。
12.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__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表现为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B.体液免疫功能维持正常
C.进入体内的细菌仍能被裂解D.机体不能产生浆细胞
【答案】A
【解析】缺少胸腺,则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A正确;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机体缺少胸腺,则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下降,B错误;“__鼠”无胸腺,无T细胞,而细菌被裂解是效应T细胞的功能,C错误;抗原能直接呈递给B细胞,则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D错误。
1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顶芽生长占优势是由于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A错误;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B正确;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和乙烯都有关,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是顺浓度梯度属于扩散,并非主动运输,D错误。
14.播种时随机摆放的种子萌发后,根和茎会出现下图所示的生长现象,以下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B.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重力只对根的生长产生影响D.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答案】C
【解析】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使生长素浓度近地侧高于远地侧,A正确;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重力不仅对根的生长产生影响,对茎的生长也产生影响,C错误;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正确。
15.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如图所示结果,下面对本实验的分析或评价正确的是
A.若要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应进行预实验
B.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
D.不同浓度的NAA处理插条的时间应该不同
【答案】A
【解析】因该实验不能确定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NAA的最适浓度范围,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应进行预实验。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的差异会导致自身所具有的生长素的量有差异,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一定要控制好无关变量——自身生长素含量。图中所示曲线只是部分结果,NAA浓度大于c时平均生根数目不能确定,因此不能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该实验中时间是无关变量,对照实验中必须保证无关变量的统一。
16.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自然状态下生长的番茄幼苗,可得到无子番茄
【答案】C
【解析】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而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__,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错误;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应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B错误;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C正确;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可得到无子番茄,D错误。
17.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分布型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种群分布型的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故A正确;这种分布型的改变主要是灌木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故B错误;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故C正确;树木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分布,故D正确。
18.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下图为细胞__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蔗糖和细胞__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
B.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
C.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__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D.第5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最低
【答案】D
【解析】蔗糖和细胞__素与清水相比,鲜花累积增加率下降时间延迟,因此可以得出蔗糖和细胞__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A正确;呼吸作用的底物为糖类,因此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B正确;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__素更利于插花保鲜,C正确;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因此第5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D错误。
19.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抽样检测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答案】B
【解析】改变培养液的pH值就改变了酵母菌的生长环境,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用抽样检测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B正确;取适量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并非普通载玻片对酵母菌准确计数,C错误;除营养条件外,气体环境以及酵母菌代谢废物的积累等等也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错误。
20.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种群刚迁入新环境中需适应一段时间,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酵母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J”型增长曲线,B项错误;应采用血球计数板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项错误;在10mL培养体系中培养到50h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K=120000个,D项正确。
2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答案】C
【解析】种群五大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属于年龄组成,A正确;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属于出生率,B正确;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并非数量特征,C错误;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死亡率,D正确;答案选C。
2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答案】D
【解析】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C正确;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23.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例的能力。种间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如水稻和稗草。竞争的特点是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2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图曲线可判断出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鱼类丙,丙和乙因为争夺生存空间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也有捕食关系,A错误;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同时由于丙大量的捕食乙,所以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错误;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C正确;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错误。
25.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会下降
【答案】B
【解析】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故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B正确;捕获该鱼的时期为t1时,C错误;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一直增加,D错误。
2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为生态系统包括群落,群落包括种群,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因此甲为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因此为乙,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会发生波动,B错误;群落是由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生物构成,除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D正确。
27.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kg体重,约消耗植物
A.10kgB.28kgC.100kgD.280kg
【答案】D
【解析】本题可用图示转换法进行解答。将纯文字信息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转化为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然后用逆推法分别计算每一条食物链所消耗的植物量,最后将各条食物链所消耗的植物总量相加即可。
28.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的遗体及排遗物中储存的能量都可被分解者所利用,B正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时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如太阳能,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D错误。
2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生物所含有机物的多少可以代表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题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根据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可以写出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数量增加,选D。
【点拨】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0.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析图能力。硅藻是生产者但不是分解者,B错误。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处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因为其已经濒临灭绝。
3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答案】C
【解析】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B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发生的,物质循环的同时伴随能量流动,C错误;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
32.下列四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D.在一个草场上,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答案】B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性和逐渐递减。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A正确;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其生长,没有能量流动,B错误;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C正确;在一个草场上,根据草场所固定的总能量,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D正确。由于B项中没有能量流动,答案选B。
33.屎壳郎(蜣螂)因推粪球而闻名,但直至最近,科学家才以数据证明它们是地球上已知的壮昆虫。一项研究报告说蜣螂目中的雄性食粪金龟最多可推动相当于自身体重1141倍的粪球。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屎壳郎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将物质和能量再循环的作用
B.屎壳郎将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与生产者相反
C.屎壳郎会先把粪球藏起来,然后再吃掉。屎壳郎还以这种方式给它们的幼仔提供食物,这是种间互助的表现
D.除腐生动物之外,细菌也都是分解者
【答案】B
【解析】屎壳郎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将物质再循环的作用,能量为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屎壳郎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而生产者是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两者作用相反,B正确;屎壳郎以这种方式给它们的幼仔提供食物,这是种内互助的表现,并不是种间关系,C错误;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比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为消费者,D错误。
34.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图文转化能力和分析计算能力。难度中等。题图中最长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故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项错误;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31920J•m-2•a-1,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3780+4200=7980(J•m-2•a-1),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7980÷31920×100%=25%,B项正确;太阳鱼固定的能量为1483J•m-2•a-1,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和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掉,故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小于
(1483-126)J•m-2•a-1,即小于1357J•m-2•a-1,C项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并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群落,从而不能与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项错误。
【点拨】很多考生死记课本上的传递效率为10%~20%,误将B项判断为错误选项,其实教材中计算出的10%~20%适用于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统,而本题是人工鱼塘,因此计算出传递效率为25%是对的。
35.“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传递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答案】C
【解析】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传递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A正确;②过程为生物群落将有机物分解为CO2释放于大气中,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正确;③过程为生产者固定大气中的CO2,可以通过增强③例如植树造林等减少大气中CO2,C错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D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36.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乙烯有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下图是盆栽植物平放时,根与茎的生长情况。现已知,近地侧生长素(IAA)浓度高于远地侧;根对IAA的敏感性高于茎。
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IAA的培养液中,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同时设置了空白对照组。他发现在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1)此人设置的空白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图中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和乙烯在生理功能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关系。
(5)请你用表格形式呈现本实验的设计思路。
【答案】(1)等量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2)生长素浓度乙烯浓度和根尖生长情况
(3)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
(4)拮抗
【解析】(1)该实验属于对照实验,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实验组是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IAA的培养液中,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则空白对照组应是等量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2)由题干信息“他发现在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为本实验的结论,可获取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因此实验的因变量是乙烯的浓度或者根尖的生长状况;
(3)分析题干给出的信息可以推测出植物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导致了乙烯的大量合成,从而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
(4)本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和乙烯在生理功能上相反,表现的关系为拮抗;
(5)本实验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应是:
37.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1)。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形式贮存。
(3)自然状态下,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固定的____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约为。
(5)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
(2)呼吸作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生产者太阳能CO2
(4)15.6%
(5)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2)分析图形可知,①代表呼吸作用,②代表生物体内的能量主要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形式储存;(3)自然状态下,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4)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是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这一营养级同化量,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05+0.25+2.1+5.1-5=2.5,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05+0.25+2.1+5.1-5+4+9+0.5=16,所以由植物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5)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同时人工鱼塘生态系统需要向人类提供更多的水产品,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
一、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多害少利;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2.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是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
3.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联合时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基因工程。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4.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加、易位、颠倒)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异(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5.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和全部遗传信息。
6.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7.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8.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低温处理和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作用于分裂前期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9.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特点是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10.人类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常显多并软,常隐白聋苯,色盲血友伴X隐,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11.人类基因组计划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DNA全部序列。
高中生物的记忆方法
1. 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
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 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 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
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 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
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可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 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
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