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7篇
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
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
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
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术和仿生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树立投身生物科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设想: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关系系密切,趣味性强,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们自觉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因此,在课前安排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调查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动物,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资料。因此,本课应以“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能较好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应器、仿生
五、教学难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方法
2、仿生
六、教学方法:
调查、讨论、归纳法
七、教具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资料等,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方面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思路:
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调察日常生活周围常见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收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分组介绍课前调查体会、收集的小资料,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将调查结果、收集的资料归纳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望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2、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完成的分组调查任务,现在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汇报]
学生代表会将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的情况资料,如:家养动物、养殖场饲养的动物的用途,商场内的动物制品、饮食、饭店等处调研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动物、家庭中饲养的宠物、药店中与动物有关的医药制品…………
(在课前的调研活动之前安排好各组目标)
[总结活动,得出结论]
先发动学生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资料汇报]
各组代表将他们从图书馆、资料室、报刊上了解到的有关生物科技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总结,通过图片示例、录像等引出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仿生学。
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热爱生物学,将来利用生物科技为人类造福的远大思想。
[课堂小结]
展望21世纪,这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技: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学的应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进行生物科技的研究,除了生物学要学好外,其它各学科也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对各学科都要均衡发展。
[巩固练习]
1、潜水艇是模仿哪些动物的结构研制的?
2、萤光灯是模仿哪种动物研制的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它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提供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用品
2、发展畜牧养殖业、渔业
3、带动经济
二、动物与生物的反应器
1、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2、优点:
(1)成本低,效率高。
(2)设备简单,产品作用的效果显著。
(3)减少工业污染。
三、动物与仿生
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2、例:“电子蛙眼”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
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细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二、重点和难点:
①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
2、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
3、知道了解巴斯的实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
2、细菌图片展示。
(三)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
2、课件展示。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
附板书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海葵B、恐龙蛋化石
C、电动狗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大汗淋漓D、馒头上长“白毛”
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B:多样性
C:变异性D:遗传性
6、(威海)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教学反思
《认识生物》一课的实践,导入新课用时一分钟左右,然后进入自主学习阅读文本阶段。共计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只能读三遍,少数学生只能读两遍多一点。然后做练习题。做练习题这个过程两班情况差不多。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仍然很陌生。对训练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迅速的找到相应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从文本寻找。
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作训练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己完成并且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如:恐龙化石为什么不是生物?学生能够回答出它不具备任何一种生命现象,没有一项生物的特征。不能吸收营养物质,不能生长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体内废物。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说恐龙化石不是生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充分证明了学生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回答课后问题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它是不是生物的问题时,班级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争论的焦点就是“钟乳石在慢慢长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导”而不是讲,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明白“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和动植物的长大区别是溶岩的堆积,不是靠吸收营养物质长大。整堂课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可以说效果远胜于原来的课堂教学。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篇6)
必修1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5、能熟练把对照的方法运用到探究实验的设计中。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方法:讨论 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质膜的取材
质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
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图片: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酵母菌,要求学生比较不同细胞的差异?
【实验探究】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总结】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活细胞的选择性与细胞膜有关。
细胞膜又叫质膜,为细胞把守大门的任务,物质的进出由质膜掌控。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该物质的透性。
【讲述】质膜为什么有选择透性,这应该与质膜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提问】要分析质膜的成分,首先要分离出质膜,再做研究分析,那么取哪一种细胞来分离质膜是最好的?为什么?
【投影展示】人的成熟红细胞图片,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红细胞的质膜?
【讲述】
材料一: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
【投影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提问】磷脂分子置于水中的排列形式。
材料二: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et用有机溶剂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该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讲述】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摇摆,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发生侧向滑动,所以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提问】质膜中除了含磷脂,还有其他成分吗?
材料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材料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锰酸钾或 酸固定细胞时,电镜超薄切片中细胞膜显示出暗一亮一暗三条带。
材料五:科学家将质膜冰冻,然后将其撕裂,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
【提问】综合以上的结论,描述一下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讲述】另外,质膜中还含有糖类等物质。
所以,质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质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性。
【提问】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酵母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菌没有完整细胞核,只有核区。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其它都有细胞壁。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回答:人的红细胞。因为该细胞成熟后只有质膜的膜结构,没有细胞核和其它结构的膜,分离容易,便于取材。
加蒸馏水,让红细胞吸水涨破,经过离心提取较纯净的质膜。
结论: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质中的.磷脂分子
学生讨论回答。
头部朝外,尾部朝内。
结论:质膜是由脂双层组成,并不是一层脂质物质组成的。
结论:质膜中含有蛋白质。
结论:两层蛋白质夹着中间的脂双层。
结论:这些颗粒就是镶嵌在脂双层中的蛋白质。
质膜是由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的;脂双层形成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在其中。
答: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作用是保护和支撑作用,相对质膜而言,细胞壁是全透性。
。 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
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
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
七、板书: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1、质膜的取材
2、成分和结构
二、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八、作业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篇7)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认识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2.运用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糖类的功能。
3.能够根据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能为合理膳食,提出建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难点:糖类的功能。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教师提问:不吃早饭,容易得低血糖,怎么缓解低血糖呢?
(口服或注射葡萄糖。)
追问激疑:葡萄糖是糖类的一种,糖类究竟具有哪些种类和功能呢?
导入课题——《细胞中的糖类》。
(二)新课教学
1.糖类的元素组成
教师提问:糖类经常被称为“碳水化合物”,大家能说一下糖类的元素组成是什么吗?
(C、H、O)
2.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教师提问: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糖类有哪些?
(葡萄糖、蔗糖、淀粉。)
教师讲解:这些糖类有的是单糖、有的是二糖、有的是多糖。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单糖的相关知识。教师提问:什么是单糖?常见的单糖有哪些?
(不能水解的`糖类就是单糖。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教师追问:葡萄糖的化学式如何书写?为什么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
(C6H12O6;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教师提问: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叫二糖,而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生活中常见的二糖有哪些?化学式如何书写?
(大多数水果和蔬菜含有蔗糖;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含有麦芽糖;C12H22O11)
教师补充:人和动物乳汁中有含量丰富的乳糖,也属于二糖。
教师提问: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分子。多糖的化学式如何书写?有哪些种类?
((C6H10O5)n;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常见的多糖在生物体中的分布位置及作用。
(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玉米、小麦、水稻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还大量存在于马铃薯等植物变态的茎或根以及一些植物的果实中;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人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低于正常含量时,糖原便分解产生葡萄糖及时补充;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还可组成植物茎秆和枝叶中的纤维。)
(三)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思考哪些单糖、二糖和多糖是植物或动物特有的。
(动物特有:半乳糖、乳糖、糖原;植物特有:果糖、蔗糖、淀粉、纤维素。)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二糖水解后的单糖种类是否一致。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