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生物 > 生物教研 > 教学设计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教学设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教学设计

文轩0分享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教学设计5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教师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物理优秀教学课件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教学设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北京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按照人、动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本节以讲解和比较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为主。教材中分别以家蚕和蝗虫为例,介绍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资料,对常见的其它昆虫的生长发育类型进行分类、总结。同时比较昆虫、两栖动物、人类和绿色开花植物的'在生殖方面的共同点,课上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到生物学知识与多学科的密切。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2.描述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3、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尝试在基于本学科基础上,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三、教学重点

能够举例说出昆虫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四、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所学,对常见昆虫的生殖发育进行分类;并尝试与多学科内容建立联系。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七、课后小结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教学设计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

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教学设计篇3

摘要:

研究教材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备内容,上课时所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教学效率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高科技的今天就要利用多媒体来教学了。有些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生物知识,借助多媒体就能形象具体地展示到学生的眼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好的生物课,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整个教学的流程,做到科学合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

生物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

随着高科技的普及,生物课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认识到这是一门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科学。所以,在初中课程设置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了,近几年也纳入了中考的范畴iw考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所以我们在初中阶段如何一开始就上好这门学科,就成了研究的重点。

一、课前研究教材,备写详实的教案

现在的教师写教案,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抄写自己的或者别人的旧教案,从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不对症下药,有点像纸上谈兵。自从有了络后,很多教师就到络上搜索,随便一个教案拿来就用,下载的课件有时候不加修改就使用,这种阿固吞枣的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知识的储备,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空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好的教学教案的备写呢?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首先要备自己的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备教材,研究教材,只有研究透了方能挥洒自如,才能搜集资料,进行取舍,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有一点点的偏废,这样下来,就有了一个好的教案,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在的教学环境,和十年前已经无法比拟了,络的三通已经不再是说说而已,每间教室都有络,上课的资源非常丰富。不但教师备课时有丰富的资料可查询,而且学生学习时有大量的资料可参考,不再是教师黑板上写学生下面抄写的时代了,就是说教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只能盲目跟从,学生的思维空间没有想象思考的余地。生物课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在课堂上演不。课件的使用,一是加大了课程的容量,上课的内容多了,学生了解的知识丰富了,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课件的使用,还可以把上课的重难点凸现出来,重难点用课件显不,有些生物学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教师可将它显不在屏幕上,借助电脑的形象演不,把整个过程非常清晰地展不出来,学生一看便知是怎么回事,如果教师用语言表述,就很难讲述清楚。比如,在讲到DNA,它的结构是复杂的,就没办法用语言表述清楚,这时借助络,将它的结构形象地展不到屏幕上,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要用心去备课,用心去准备课件,一堂课一定是生动的,内容丰富的,效果是很好的。

三、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提高学习效率

万事开头难,一切事情看上去简单,一日_做起来发现事前想的和实际做的相差非常大,甚至于相差十万八千里。一堂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其中课前的导入是第一个因素。导入好了,能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起来,让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的状态,如果导入得不好,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升不起来,当然学习的效果就差远了。为什么有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而换了教师后学生也马上像换了个人似的,萎靡不振了,教师还抱怨学生挑肥拣瘦。殊不知这与课前的导入是有很大关系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讲到花,花的颜色为什么会是五颜六色呢?我们学习了基因学,那么就能从基因知识的角度去分析,这样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还能提iw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科学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习效率

4.1提问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教师的无效提问。公开课上,我发现很多教师的提问是无效的,要么一个问题反反复复提问好几遍,要么提出的问题没有效果,只是为了为问而提。提问,一个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个是让学生直奔上课的主题上来,将学生引导到本堂课的重难点上来,集中精力学习重难点。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所以,我们务必记住一点,与其提出的问题是无效的,那还不如不提得好,因为无效的提问反而会扰乱教学的秩序,结果顾此失彼,教学的效果一塌糊涂。

4.2记得有一位教师在讲细胞这节课时,他的提问就非常好:“同学们,今天我到早市上买了一个大西瓜,现在我把它贡献给你们,好不好?”学生一听有西瓜吃,群情激奋。教师把自己买的西瓜放在讲桌上,学生一看笑得东倒西歪。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教师买的西瓜是个劣瓜,模样难看,凹凸不匀。教师马上进入主题,这个发育不良的西瓜,是怎么个发育不良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教师切开西瓜让学生观察,发现其凹侧部分的种子发育不良,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西瓜的发育不良呢?这时教师来了个反思维思考:西瓜(果实)发育一生长素一发育着的种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到高潮,学生就反复琢磨,这个歪瓜的形成原因。课后,我也反思了很长时间,一样的问题,就因为提问方式不同,学生反应的效果不同。

4.3当然学习的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每次考试这个班的成绩都遥遥领先。可见上课提问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的提iw,学习成绩的优劣。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简单的提问,这里面学问大着呢!上好一节生物课,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探究合作,比较学习等等,每种学习方法是固定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灵活运用,这就和一样的米面做出上百种食品来的道理是一样的。生物教师要对自己的课程了然于胸,就是对教材必须要熟悉,对学生也要研究透彻,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要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随时变化,不能所有的教案千篇一律,用一种模式化的框框去套,只有做到实事求是,灵活多样,才能把生物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教学设计篇5

教材分析

学生对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节的不少问题又是悬而未决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开始,适当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在研究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地质考察、寻找古人类化石和遗物证据等方法特别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积极思考“地壳剧烈运动使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反映出古人类在运动方式和使用工具上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本节文字的篇幅不大,但内容相当丰富。第4页的第二段课文,主要阐述环境的变化和森林古猿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朝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运动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促进取食方式的改变,前肢的逐渐解放使“露西”时代的古人类有可能使用自然工具;随着古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第三段课文主要说明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与人脑功能的完善及语言的产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该段课文还概述了人类在生物圈中地位的变化,提出人类应当怎样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总之,教师要在明确课文要点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

本节的技能训练不是简单地陈述一种技能,而是围绕着本节资料分析中所需要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行设计的,并叙述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几种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基因比较研究)促进了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的相似性,了解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通过分析资料了解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了解人类是在与环境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认识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认同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代类人猿和人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你认识图A中的动物吗?它们与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2)通过观察上面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1)图A中的动物是一种类人猿,它们与人在外部形态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的四肢具有五指(五趾),能够用前肢抓握物体,面部表情与人相似,也具有喜、怒、哀、乐等表情。

(2)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人类的祖先可能与现代类人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等。(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展示出许多不同的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对学生的观点是否科学不作评价,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入手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为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争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儿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上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做“人”?

教师指导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人类真是女娲创造的吗?如果不是,人类是怎样起源与发展的呢?(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极大的好奇心进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关于“人类起源”的几种观点

教师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

资料1: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在大约6 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00创造出来的。自从被上帝创造出来以后,地球上的生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神创论也叫特创论。神创论认为生物界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以及天体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万物一经形成,就不再发生任何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只能在该物种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的。神创论还认为,各种生物之间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资料2: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通过分析上面两则资料,你同意哪种观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同意达尔文的观点。

教师进一步强调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心和唯物观点的斗争。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区别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资料1:下面是几种类人猿的图片。

图1

图2

图3

资料2:类人猿是猩猩科和长臂猿科动物的总称,也叫做猿类。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等。因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人相似,亲缘关系与人最为接近,故称类人猿,类人猿是灵长目中除了人以外最为高等的动物。如具有复杂的大脑,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盲肠、蚓突、胸廓、血型、怀孕期7~9个月,寿命可达几十年等,均与人相近。而且,无尾、无颊囊和臀疣(长臂猿例外),其中,黑猩猩与人类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类人猿的前肢较后肢长,因此,只能半直立行走及臂行,这又与人类有显著区别。现在生存的类人猿叫做现代类人猿,古猿则指化石类人猿。

1、你认识资料1中的类人猿吗?

2、通过上面的两则资料,你认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资料1中的类人猿是长臂猿和黑猩猩。

(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在形态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具有复杂的大脑和宽阔的胸廓,具有盲肠、蚓突以及扁平的胸骨。此外,类人猿在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血型以及怀孕时间和寿命长短等方面与人类也十分相近。但是,类人猿和人有着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类人猿的前肢长于后肢,只能半直立行走以及臂行。而人则是直立行走。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的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并进一步强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在形态和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是因为两者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存在不同之处是因为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人类和类人猿的形态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那么,森林古猿在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过程中,环境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

学习目标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原因

教师引导:现代类人猿与其祖先一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热带丛林生活。森林古猿的一支,却由于特殊的原因,走上了演化为人类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猿不同的特征,并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人猿相揖别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请阅读教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1、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图中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具有哪些特点?她的运动方式可能是怎样的?

4、从石器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东非地区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大量的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为了适应地面生活,森林古猿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2)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发展成早期的人类。所以,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露西的化石图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化石具有以下特点:上肢比较细,下肢比较粗长,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和现代人类比较相似。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4)图中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以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可以推测古人类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手的解放使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学生代表对展示情况作补充和评价

小组内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大量森林变成稀树草原,东非大裂谷地带的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这部分古猿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为了获得食物和防御敌害,他们利用前肢使用树枝、石块等简单工具,这样,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标志着人和猿有了本质的区别,所以,部分森林古猿能够进化为人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的改变。

2.人类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1、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2、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员,如何处理好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环境发生变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来生活,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由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逐渐发展到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在劳动的过程中,大脑也越来越复杂,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能够想出更多的办法解决困难,制造复杂而精巧的工具。工具越发达,人类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越强,逐渐发展成生物圈中的最强者。

(2)目前,生物圈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早期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比较差,需要同环境进行激烈的斗争才能获得生存的可能。在人类逐渐进化的过程中人脑的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能够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制造的工具也日渐复杂,提高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的活动也使生物圈满目疮痍,例如河流污染、草原退化、环境恶化等。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并保护好生物(包括人类)唯一的家园——生物圈。

教师、学生分组对本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环境的变化使森林古猿分成两支,一支下到地面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能够直立行走,并利用前肢使用和制造工具,以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逐渐进化成人类。另一支继续生活在森林中,利用四肢在树上攀缘获得食物等,进行树栖生活,逐渐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结果进行补充和纠正,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给予及时的鼓励。

学习目标三: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就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是根据事实进行的分析和推断。科学家的观点是根据事实提出的。请你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尝试说明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学生分析讨论后达成共识:(1)和(3)是事实,(2)(4)和(5)是观点。

教师强调:事实是确实存在的,观点有正误之分,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清楚事实和观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阐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

2、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

教师强调:森林古猿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但是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

    72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