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优秀说课稿
2023《表里的生物》优秀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表里的生物》优秀说课稿,欢迎参阅呀!
2023《表里的生物》优秀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通过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问题探讨”导入,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关注碳的来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物质循环。在该部分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图,明确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形式。“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同时对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原则再次巩固。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四.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
2023《表里的生物》优秀说课稿【篇2】
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内容又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的内容与前面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紧密联系,可以是化合物知识的延伸、应用部分,又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各种化合物的功能,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供能又直接关系着后面的细胞呼吸和代谢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知识内容。所以怎样完成本节的教学十分重要。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健康以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个部分,分三课时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我将教材原有顺序进行调整,每讲一种物质的代谢联系该种物质与健康的关系,另外,我将糖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安排在前两个课时完成,我说的脂质代谢与健康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是第三课时的内容,这样既避免了一课时内知识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又可以处理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突出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又可以在第三课时将三种物质的代谢的内容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脂质代谢与健康的内容涉及的肥胖问题可以说是当今的热门话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减肥方法五花八门,对学生影响很大。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所以我在教学中提出有关肥胖这个中心问题,从中心问题出发解决脂肪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最后以解决肥胖问题来加强知识联系和强化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这样既有利于代谢途径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生物是统一整体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资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念。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浓厚,愿意参与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探讨。另外一方面,他们天真、敏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缺乏对事物的本质分析和识别能力。他们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社会上、媒体中、娱乐圈中出现很多不科学的减肥方法,学生很容易盲目效仿,误入歧途,影响身心发育。因此他们需要科学饮食观念和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说出脂质代谢的基本过程
知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能力方面:
尝试用代谢知识分析肥胖的原因
运用代谢知识指导肥胖的预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感受肥胖的烦恼,关爱肥胖人群,懂得尊重他人
了解肥胖的原因,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和习惯
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自觉做到知行统一
形成用科学知识辨别是非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反思
1、对教材:合理取舍重新整合
教学中我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教材的结构进行调整,即有利于知识的讲述,又便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人体是统一整体基本观点。具体做法不再赘述
2、对学生:重视主体地位提高科学素养
新课程体系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正确的角色定位,确定正确的学生观,教学中突出其主体地位,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疑难由学生析,结论由学生下,真正做到以“学”为主,让学生想学、乐学、要学,进入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另外,“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应该是指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切身利益着想,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对课程资源:广泛挖掘智慧筛选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学生、网络、视频等课程资源,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准备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筛选尤为重要。
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中要对教材合理的取舍和整合,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所占有的生活背景以及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课程资源,但是教学中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观点、方法及时准确地引导,而不是全盘肯定。
本节课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很多有关脂肪代谢以及肥胖、减肥的资料、图片,但是课堂有限,不可能完全展示,另外,也并不是什么样的资料都能为我所用,要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才能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否则将事与愿违。(如黑熊冬眠的资料)
4、对教学过程: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本节课,而从现实生活入手,找到焦点,提出中心问题,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然后围绕中心问题,结合实际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应用生物知识,解决中心问题,最后师生一同走出教材,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在这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不是枯燥的条款,而是生活的宝典,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艺术无处不在,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其中的美感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去体会,更重要的是去创造。
2023《表里的生物》优秀说课稿【篇3】
教学理念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关于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教材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3)并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分组实验,喜欢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3《表里的生物》优秀说课稿【篇4】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4、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
2023《表里的生物》优秀说课稿【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小时候曾经有过什么有趣的问题整天追着大人去问吗?你现在说一说好吗?也许现在看起来这些问题很幼稚,甚至有些可笑,但这正是童年的天真和美好。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篇课文,在这篇文章中小主人公回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呢?他最后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个可爱的小孩子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4、读词语。
犬吠、秒针、增添、可怜、拨动、拒绝、恐怖、蝎子、蜇人
三、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忆旧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读文交流。
1、____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在小组中交流。
3、全班交流。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二、交流趣事。
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2、全班交流。
3、把这件事情写出来。
三、作业:
完成小练笔。
2023《表里的生物》优秀说课稿【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知道“我”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并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表里面有没有什么生物?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读通读顺课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
2.再读课文,____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3.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是分两部分写的: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被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7—21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只许看,不许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
(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作者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让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我”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进行体会。(学生画出相关句子,思考,朗读)
(1)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因为父亲不准“我”动手表,这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才根据蝉叫和虫鸣顺理成章地推断出表里有个生物。由此可以看出“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是那样善观察、勤思考,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2)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说明了“我”对表的好奇程度很深,一心想把表里的生物找出来看一看,从中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个对事物充满探索精神的孩子。)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我”对表十分好奇,好奇心即将得到满足,自然心情激动。)
(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因为“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心里得到了满足,有一种自豪感。)
(5)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作者自认为发现真理后高兴地四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这样写,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3.通过观察表里的生物,“我”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我”对表里的声音产生了强烈的,甚至认为它很;看到表里的世界后特别;后来被父亲说的表内有蜇人的小蝎子的话;弄清事情缘由后有一种极大的。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2.你有过类似“我”小时候的这种经历吗?给同学们讲讲。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板书]
16.表里的生物
猜测——表里的生物
证实——自己的猜测——愉快
逢人便讲——父亲的话
天真可爱求知欲强
[教学反思]
我主要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生动、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我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体会文中的作者小时候是一个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究精神的孩子。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不足之处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太过关注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这一点。
2023《表里的生物》优秀说课稿【篇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惯、圃”等11 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____、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
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具准备:多____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
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惯、圃”等11个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你很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读哪些描写的句子,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
(1)小时候, “我” 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3、总结:“我”和“父亲”的形象就是在一个个具体事例得以呈现。
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六、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
趣
表能发声(好奇)
表里有生物(推测)→证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