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小升初择校9大指导方法

小黄 1172分享

遇到升学季,很多家长都操碎了心,忙着到处打听各个学校升学资讯,也多方咨询自己孩子升学的最适合的目标校。小编整理了2020小升初择校9大指导方法借鉴。

2020小升初择校9大指导方法

1定义

公办学校指国家政府部门举办的学校,学校资金基本全部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面向待定的区域进行招生。

民办学校是非国家机构举办的学校,学校资金基本来源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招收学生。

2入学方式及时间

私立:摇号(本地生招生计划30%的名额由随机派位方式确定,7月3日派位)、面试(不得早于7月5日)

公立:2020将取消:艺体特长生(6月17-20日网上报名,6月22日前确定学位)、大摇号(6月23-26日网上报名;7月3日确定学位)、小摇号(7月14日公布划片范围及入学计划;7月16日确定学位)

(2020年小升初具体时间以2020年教育部门发布的时间为准。)

3学费

公办中学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收费,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公办学校的乱收费是严格查处。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

民办中学是非公益社会力量办学,收费有自主权,一切取决于市场。

4师资

公办学校有编制,师资比较稳定,办学时间久,积累了不少优质师资。但每年也有不少优质教师被私立学校挖走。

民办学校以充足的资金、丰厚的待遇吸引了优秀教师前来任职,但他们的教学与成绩挂钩,教学压力比较大,因此,总体来看民办初中的老师在学习上会抓得更紧一些。但是民办学校的老师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校愿花重金吸引优秀教师来校任教,因此师资力量更为雄厚;但也有不少民办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欠缺教学经验年轻老师。

如果我们以“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成绩”三个指标来衡量的话,小部分民办学校的成绩是很出色的,但也有部分民办学校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不可能尽善尽美。

5生源结构

公立,从民间公布的喜报及家长、老师反馈来看,公立学校孩子的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成绩好的特别好,成绩差的特别差。和之前提到的入学方式有关,生源比较杂。特优生基本是通过择校进入。

私立,由于经过了选拔,出口就比较均匀一些,优生较公立更多。

生源来源和水平是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务必要考虑到的。

6升学方式

私立和公立的升学方式都有直升、中考、自主招生。

私立主要是直升本校高中部,自主招生等方式;公立直升的名额很少,绝大部分孩子还是参加中考。

7住宿

公立,很多公立学校都没有学生宿舍,需要每天走读。比较好的公立初中,例:七中育才就不能住校。

私立,基本都能住校。(也有例外,比如西川离家近的孩子不能住校;师大一中锦江校区部分孩子不能住校)

8学习氛围及进度

民办学校拥有挑选生源的权力,就读的学生相对学习成绩优秀、学习积极性高,这也是很多家长所看重的。同时在学习进度上,民办的平行班和公办特色班都比较平稳,不会忽快忽慢,因为这两类班级学生间差距不大。就新课速度而言,民办学校一般要快于公办学校。

9软实力

在选择学校时不要忘记考量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

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每个学校有其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活动规范,如公办学校一般踏实稳重;民办学校由于其经济性,往往具有更灵活的机制和更多元化的教育理念。

择校应该如何准备?

◆ 了解小升初招生政策

家长应该充分理解目标学校所在区的小升初政策,确保正确解读。弄懂政策,吃透政策,搞清楚目标学校所在区的招生政策及流程,才能更加灵活的择校。

◆ 认清孩子,确立目标学校

认清孩子的实力,要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水平以及各科的情况。适当选择有所偏重的学校,让孩子全面发展。

其次家长需要帮孩子尽早确定首批目标学校,这个首批,不是排名的首批,而是最适合你孩子的首批,即保底校。

◆ 备考小升初

小升初择校成绩是关键,很多学校直接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录取的门槛,因此家长也要抓好孩子的学习,做好小升初简历等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择校三大误区

◆ 非重点名校不考虑

重点学校报名人数非常多,综合实力整体偏高,单纯追求学校名气,但未必真正适合自己的孩子。如果偏执的把择校目标锁定在名校,很可能错失其他学校的机会。

◆ 小升初只是六年级的事

准备小升初,虽然不至于从小学一二年级抓起,但五年级开始还是有必要的。现在择校开始的越来越早,今年部分学校下半年还没开学就开启了招生模式。如果六年级才开始备战小升初,大部分孩子这个时间点显然无法应对择校PK,只能眼睁睁看别人家孩子先上岸。

◆ 过渡焦虑

目前小升初竞争较为激烈,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不少家长就会感到很焦虑。想让孩子保持好的心态,家长首先自己就需要有好的心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估,而不要期望过高。

◆ 打击孩子自信心

小升初冲刺阶段,自信心对于考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部分家长动辄就批评孩子,这很容易打击孩子的信心。多从孩子身上挖掘长处和优点,对于他们每一点的进步都及时鼓励和表扬。

    热门标签

    1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