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大学的重要依据_选大学三步走

小黄 1172分享

每一位经历高考的学子都希望进入一所自己喜欢的心仪大学,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如愿,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我们对大学的选择。小偏整理了选择大学的重要依据_选大学三步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选择大学的重要依据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早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意思是说优秀的大学在于其拥有杰出的教师,而不是有多么豪华的建筑。如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历时两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坚持办学七年,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其间生活极其艰苦,陋室栖身,俭餐淡食果腹,但是由于当时集聚了竺可祯、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卢鹤绂等一代堪称“大师”的知识分子精英,照样培养了一大批如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享有“东方剑桥”的美誉。

1大师 = 大学老师

大学老师各有特长、各具特点、各具风范,他们的风采都是岁月与学识的真实积淀。他们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在学业上是你们的导师.在做人做事方面是你们的楷模。这样的老师在不同的大学里都会有。大学四年,你肯定会遇到自己喜爱、敬重的老师,不但可以跟他做学术上的交流,也可以和他聊天谈心,可以不为别的,就单纯为仰慕他的气度、才识、品行,看他行事、听他言谈就感觉如沐春风。 对一所大学而言,毫无疑问“大师”是重要的,可难道“大楼”就不重要了吗?非也!所谓“大楼”的真正含义是指学校的办学设施与条件。梅贻琦先生的话并不是否定“大楼”的重要性,而是在他看来,“大楼”和“大师”相比较而言,要办好一所大学,“大师”是第一位的。

2大楼 = 办学设施

当今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同时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引领先进文化等多项职能。一所大学办学支撑条件的好坏,必将直接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在规模上如今的大学也已经不是百年前仅有数十名、上百名学生的大学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研究也不是几位“大师”独居陋室就可以做成的。一项科学研究可能需要上百人一起攻关。大学里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需要相对应的教学和科研设施来配合完成。“大楼”是一所大学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大楼”,大学何以筑巢引凤,何以进行科研攻关,何以优化实验条件传教莘莘学子?

除了“大师”“大楼”之外,还有两个“大”也是一所大学好与差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大气”和它所拥有的“大学生”。

3大气 = 校风+学风

所谓“大气”就是一个学校的学术视野、学术氛围和学术气度,通俗地讲就是校风、学风。如果没有开放、求真、务实的精神,没有国际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大气”很难形成。

“大气”首先体现在开放性上。大学只有具备开放性,才能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才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知。大学内部、大学之间都需要这种开放的气度。其次,大学要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进步、敢为天下先的科学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才能有水不枯竭的发展动力。最后,大学应强调学术自由。没有学术自由,就不可能有“大师”和大学生就某个问题表达自己观点与见解的学术空间,也就不会有学术创新。

4大学生 = 学生自身

大学生,也就是你们,既是大学培养的对象,同时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你们不仅是学校资源的享用者,也是学校资源和声誉的创造者。你们的素质和追求有多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们所在学校的发展能走多远。你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才华横溢,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原动力之所在。正因为有这样特质的年轻学子加人,大学才有着充满活力的气氛与魅力。 在大学,同学们活跃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互相接触最多。你们的成长不仅仅是要接受老师的指导,更多的是受到同学的影响,互相教育。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寝室的同学,一个同学发展好了,就人人都好,而且各方面都好;倘若寝室中有一个同学特别不要求上进,那么往往也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使得其他同学也慢慢变得不要求上进。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真有道理!

所以,在大学里与其说学生是受教育者,不如说学生是共同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和学校的共建者。学生与教师同行,教学相长;与同学互相切磋,共同成长。大学的理念与精神也通过教学互动、研究活动和校园生活等形成自己特有的品貌,潜移默化,代代相传·这就是学风。 所以我们说,是“大师”“大楼”“大气”及“大学生”共同孕育一所大学。毫无疑问,它们也是我们评价一所大学非常重要的标准。

选大学三步走

第一步,全面分析考生个人及家庭的特征和需求。对考生而言,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兴趣及活动经历,个人对未来求学的地域偏好、职业兴趣、毕业期望等都会影响到其对大学及专业的选择。

就考生家庭而言,是否是第一代大学生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家庭的经济与社会资本、父母对子女未来的学历期望、父母对子女未来的就业期望都会左右考生及家庭对大学以及专业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步,深入了解目标高校及目标专业。对大多数考生及其家庭来说,中国的大学不仅“千校一面”而且貌似“黑箱”,人们仅能从网络及新闻报道中获得关于大学的片段信息。

那么,考生及其家庭还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增进对目标高校、目标专业的了解?

1.进入高中就应展开对目标高校、目标专业的寻找。

严格来讲,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专业,不是高考前后这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经过长期思考、探索的过程;高中3年的学习,不仅为求得一个好分数,更重要的是学校和家庭从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我喜欢学什么?我将来适合做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从促进学生毕生发展的角度来讲,对职业认知与兴趣的培养,应该提前到小学和初中阶段,遗憾的是,我国中小学校普遍缺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设置,这也是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

考生及家长应小心两个误区。误区一是盲信排名。国内掀起一股大学排行热,各类高校综合排名以及专业排名层出不穷,比较有影响的官方排名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民间排名有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网排行榜等。

不过,目前的各类高校及专业排名,因为评价方的目的不同、指标各异、方法有别,排名结果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社会各界对此也表示质疑和批评,所以各类排名仅可作为志愿填报中的信息参考,考生及家庭对此切不可盲信,更不可据此进行盲选,替代自我分析。

误区二是对口就业。在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 的当下,大学生很难在毕业之际就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专业对口工作,毕业生们愈来愈感到学什么不等于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不等于就能做什么,人才市场需求的波动、个人社会资本网络的多寡有时更能决定毕业生的最终去向。

2.在大致确定目标高校、目标专业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开展实际调研。

例如,利用高校开放日、高考咨询日等机会,提前到目标高校实地考察,了解目标专业的招生标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毕业去向等信息,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校园氛围。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到目标高校的在校生、毕业生,了解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感受和评价,分享他们对母校的印象。

第三步,实现考生与大学、专业的匹配,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特点又有可能被录取的大学及专业。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描述一个人人格的另一种方法,当学生的自我兴趣类型与所在大学、所学专业相匹配时,学生在就读期间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像其他学生一样,仅仅挣得一个说得过去的学分绩点。

但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在考生与学校及专业难以达到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尝试寻找相邻、相近的学校和专业,这样的“人校匹配”结果往往是一个匹配组合,按照匹配程度由高到低,形成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的最优选择以及若干次优选择。

在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逐年攀升、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逐年递减的大环境下,无论是考生及其家庭,还是从事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各类机构和人员,思考的重点应该从“能不能上大学?能上什么样的大学?”逐步转变到“为什么要上大学?如何度过大学4年?”

从长远来讲,真正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是知识与能力的不断积累,而非学历文凭的简单累加。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并准备好以一种积极、严肃的姿态走完未来的关键4年,才是一个考生在高中生涯即将结束时的“成人礼”。

    热门标签

    15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