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初入学的儿童虽然已经具有初步的口头表达能力,但还是有很多毛病。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语言特点,提升儿童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儿童能利用规范的语言、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敢说。
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能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非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
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例于对稍滞后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二、积极开展各类语言活动、游戏,让幼儿逐渐学会表述较完整、较连贯的句子。
在幼儿园开展的“大带小”活动中,中大班的孩子为小班的幼儿表演讲故事、念儿歌、看图讲述等节目,这样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班孩子说话的自信心增强了,小年龄的孩子也乐意模拟学说。
在一日活动中,我们坚持每一环节都热情交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之间交流,教职员工间交流也不例外。另外,我们还在活动室四周张贴或悬挂大量的图画、图片等,一方面激发幼儿讲述的欲望,另一方面为幼儿提供讲述的机会。各班还设置了图书角和语言区,不断增加和丰富图书角内图书的数量和种类,使幼儿对阅读图书感到爱好,并乐意讲述图书的内容,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选择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
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
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四、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提升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针对儿童说话的不完整性,进行语言的规范训练
1.主谓法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说话常常不注意句子的完整性。如上说话课“自我介绍”时,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有的同学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时,教师得耐心地启发学生这样回答:“我叫×××。”这样才算把话说完整。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进行说一句完整的话的巩固训练,如“你今年几岁了?”“你在哪个学校学习?”等句子,使学生在说话时有意识地使用“谁做什么”“谁怎么样”“什么是什么”等简单的主谓句,懂得一个基本句子必须能同时回答两个相关的问题,从而养成说完整的话的良好习惯。
2.补充法
教师故意漏说句子的某个部分,让学生根据老师已讲述的部分补出另一部分,如出示“我替爸爸 。”“我帮阿姨 。”“我为大家。”等句子,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而且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概括性。
3.四素法
指导学生按人、时、地、事四要素的要求进行说话训练。教师提出“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见闻讲一两句完整的话。通过由简到繁的多层次的增补训练,学生明白一个完整、具体的句子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个要素,从而为今后的写话铺路搭桥。
二、根据儿童词汇有限、语感较差的特点进行语言的规范训练
1.拓展法
儿童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词汇贫乏,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用字扩词,帮助他们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学到的字词与具体的动作表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教“树”字后,教师可以出示与树有关的实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组词兴趣。学生不仅能说出有关树的实物词,而且能正确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再用这些词造句就不难了。
2.问答法
针对低年级学生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互联系的小问题,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逐一回答,再把回答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亲人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下面的一些小问题:(1)家里有几口人?(2)都有谁?(3)他们做什么工作?学生根据问题很快便说出了这样的一段话:“我家有三口人,有爸爸、妈妈和我。我爸爸是医生,妈妈是老师,我是一名小学生。”这样的说话训练降低了难度,有章可循,体现了训练的层次。
三、根据儿童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进行语言的规范训练
有创造性的模仿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积极因素。
课堂上,一些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出现颠三倒四、语序混乱的现象,不能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除了要耐心提示孩子回答问题的角度,还要在语序上引导孩子注意回答的完整性,并进行示范。
在说话指导中,教师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句式,让他们模仿、创造。如在“到动物园看小猴”的说话训练中,教师可先指导他们看图,弄清图上的小猴分别在做什么,然后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概括出图意,接着要求孩子模仿上述句式口头造句,使语言逐步规范。在教《小兔运南瓜》一课时,教师可先提问,启发孩子根据图上的内容,补充图中没有的情节,帮助小兔想出巧妙的办法运南瓜。最后要求他们把每幅图的意思联系起来,讲成一个故事。这不仅发展了孩子的口头语言,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为今后的作文打下了基础。
当然,规范学生的语言,不应只使用一种方法,应在学生已有一定说话能力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鸟儿飞翔”的主谓句,再提出 “鸟儿在什么地方飞翔”的问题,学生能很快说出“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教师进一步提问:“鸟儿在天空中怎样地飞翔?”学生自然会说:“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再加上“什么时候”,这句话的四要素就完整了。这样的说话训练循序渐进,学生能顺着台阶步步登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利用形象的文本画面,进行语言的规范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其实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块肥沃的土壤。每上一篇新课文,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先看插图,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上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看清插图的内容,如插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哪里、谁在做什么等。学生了解了图意后,教师再指导学生看清细节,启发学生大胆思考、想象、表达。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综合运用以上的说话训练方法,鼓励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之处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