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译文及赏析详解

小洁2 1172分享

  今天小编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元散曲是由张养浩所写的《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同学们有学过这一首元散曲吗?没有的话就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

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译文及赏析详解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

  朝代:元朝|作者: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杖立云沙,回首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简介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是由元张养浩所作的一首带过曲,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热爱。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蒙,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了爱意。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注释

  ⑴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

  ⑵雁儿落带得胜令:双调带过曲,由《雁儿落》和《得胜令》两个小令曲牌组成。

  ⑶晦明:时暗时明。晦,昏暗不明。

  ⑷倚仗:即倚杖。云沙:犹言云海。这里指苍茫空旷、云沙相接之处。

  ⑸山家:山那边。家,同“价”。

  ⑹行踏:来来往往、边走边看的样子。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鉴赏

  这首曲子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张养浩隐居历城是在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时五十二岁。

  这是一幅生动逼真的山水图画,也是一首赞美自然风光的优美歌曲。作者以优美的文句形象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契合无间的美好画面。

  前段《雁儿落》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首二句,写高山之上,云雾缭绕。云隔断了山,山衬出了云的飘逸和轻盈;因为云而山势更巍峨险峻,因为山而云行更袅娜多姿。作者采用中国画中的横云断山,意到笔不到的画法,以文字作画,气象万千,美不胜收。次二句,更进一步从显隐、高低的角度来表现云山相依赖而逞其美的妙境。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呈现出变幻之美。这四句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短短四句,极显变幻之致。云雾山中,碧空响晴,神奇诡异,未可控揣。此是“无我之境”。

  后段《得胜令》是“有我之境”。“倚仗”二句,写人的瞻顾不已。“立”字写尽了作者对云山景色的无限眷恋,注目而观,生怕放过了这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致。作者站在云海之中,纵目远望,大有飘然欲仙之态。“回首”二字,写作者的四顾不暇。作者已登至半山腰,回首看山中景致,景色一片恬静、平和,山上鹿眠猿戏,分明是人迹不到的世外桃源。“云霞”二句,写作者对山中景色的眷眷深情。在作者看来,山中的云霞开合,晦明变化,以及麋鹿山猿,茅草野花,都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令人爱怜。如此超然物外的心情是过去所不曾有的,可见作者一时间似乎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完全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了。结尾写作者边走边看,细味山色景观,渐渐地感到物我交融,人山之间似乎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从而造成了物我浑然一体的交融境界,完成了这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这是作者理想的退隐生活,事实上有着浓重的主观色彩。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作者张养浩简介

  张养浩的诗词曲代表作张养浩(1270—1329),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至治元年(1321),因上书谏元夕放灯得罪辞官,隐居故乡。至顺二年(1331),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称为张文忠公。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

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译文及赏析详解

今天小编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元散曲是由张养浩所写的《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同学们有学过这一首元散曲吗?没有的话就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