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杜甫的诗被称,方便大家学习。
背景: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这与他的经历有关。其实杜甫少年时候,家境还是非常优越的,过着比较富足的安定生活。他从小爱好学习,七岁就能作诗。当然也非常顽皮,经常跑去偷邻家树上的梨啊枣啊什么的。少年时期的杜甫虽然顽皮,但毕竟有接触到更多的文化熏陶的机会,见识自然很广,加之聪颖好学,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先是在避难,后来听说肃宗继位,在背上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押送到了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虽然官职小,但是在面对国家危难之际还是选择了以国为重,并没有因为自身安危而放弃国家的前途。之后短暂为官后,又在蜀中、湖南、衡州等地漂泊流离,最后病死在潭州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之上,一代文豪就此长逝,年仅五十九岁。
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漂泊流离,去过很多地方,居无定所的他,过着寡淡的生活,但也正是这种经历,让杜甫看到人世间的百态,有古塞、危城、落日;有老妇、织女、老农;有官吏、恶霸、将军……这些都成为了杜甫创作的语言基础和思想源泉,所以杜甫的作品更接地气,被人称为“诗史”。
关于杜甫小故事:
1. 王鼎钧回忆录里的一个片段,说中国诗词的。很有意思。 杜甫有一句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但是问题来了,花近高楼,这是很美的景致啊,为什么还伤心呢?其实这句话要完整理解。
2. 按照常理,是应该这么写——“万方多难伤客心,花近高楼此登临”。万方多难,所以我伤心,看见高楼我上去看看。这意思才对嘛。
3. 那为什么杜甫要调换一下次序呢?不是为的什么音律和平仄这些技术细节,而是为了轻重平衡。 你看哈,“花近高楼此登临”全是实景,境界太小;“万方多难伤客心”全句是虚词,境界又太大。一句太重,一句太轻。所以要对调一下,每一句都半实半虚,这就有了起伏,也有了气势,这才是诗。
4. 这个小例子懂了,就可以理解表意和抒情的两种文字方式的区别了。 同样的两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述,效果截然不同。每个人,都该认真修炼自己的“说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