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知应会古诗词赏析

思恩 1160分享

诗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学生应知应会古诗词赏析,供大家参考。

古诗词赏析1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1]闻人语响。

返景[2]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1]但:只,只是。鹿柴:“柴”通“寨”,“鹿柴”是辋川的一个地名。

[2]返景:夕阳照出的影子。“景”通“影”。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所作山水诗的代表作,是《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第四首,描写的是傍晚时分鹿柴附近的幽静景致,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厌倦官场的感情。

“空山不见人”,可见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没有障碍地看见山林的概貌,而且没有看见一个人。此句具体地描写了山的空寂和清冷。“但闻人语响”写的是,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有时又能听到说话声,不知道这声音是从哪儿传过来的。诗人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描绘出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别有一番新意,给人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新奇感受。其中,“响”字与“空山”遥相呼应,反衬山的空旷和幽静。因为,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

第三、第四句描写的是夕阳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的场景。深林原本就幽暗,而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显了深林的不见阳光。这时,夕阳却反射进了深林里,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让整个深林有了一点儿生机。这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幽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深林的幽暗。而且,反射过来的阳光会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就是漫长的幽暗。这两句用光亮来反衬幽暗,结果使幽暗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从总体上说,《鹿柴》的色调是幽冷、空寂的,也许和诗人的消极情感有关。

古诗词赏析2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长啸:发出类似于口哨声的长而清脆的声音。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隐居者闲适的生活情趣,它也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全诗格调幽静闲适。

把整首诗分开来看,每一句都平淡无奇。但是,如果从整体上看,却自成佳境,蕴涵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令人自然而然地受其吸引。它的意境清幽绝俗,能够让身在其中的人安闲自得地以声乐来愉悦身心。虽然它的语言自然而又平淡,却有一种雅致的韵味,传神地表达了自然的意境美。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说的是诗人经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以弹琴和长啸来排遣寂寞。诗人早年就信奉佛理,再加上仕途坎坷,所以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隐居的超脱生活。在这里,诗人用“幽篁”来显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高尚的气节。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说的是诗人即使避居深林也不会孤独,因为他有一轮明月相伴,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寂。在这里,诗人把倾泻着银辉的明月拟人化了,认为它是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匠心独运地将音响和光影的明暗变化结合在一起,衬托了自然的寂静之美。“月来照”不仅和“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 的作用。

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依,把诗人的心境和自然景致都融为一体了,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立体而又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实在是一篇佳作。

古诗词赏析3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 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1]鸣春涧中。

【注释】

[1]时:时而,偶尔。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家附近。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流。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安定统一的盛唐时期,描写了夜 间春山那宁静幽美的景致。从明月、落花和鸟鸣等迷人的景物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社会的和平与安定。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动态画面。

“人闲桂花落,夜 静春山空。”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巧妙地将动景“花落”和静景“人闲”结合在了一起。桂树枝叶繁茂且花瓣细小,夜 间落花根本不容易觉察。而诗人却察觉到了,足见他的内心是闲适且没有世俗杂念的。一个人只有真正放下杂念,他的精神才会提升到“空”的境界。一个“空”字,突显了诗人作为禅者的洒脱心境,所以他才捕捉到了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而“落”这么细微的声响,都能被诗人感觉到,可见夜 晚有多么静谧和空寂。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周围的静谧环境是彼此契合且相互作用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则以动写静,夜 晚的静谧看似因“惊”和“鸣”而被打破,实则收到了以动衬静的效果,强调了山林的幽静和闲适。月亮渐渐钻出云层,皎洁的银辉照亮了笼罩在夜 幕之下的空谷,惊醒了几只熟睡的鸟儿。已经习惯了幽静的鸟儿们,不时地对着明亮的月光鸣叫起来。鸟鸣声和着山间小溪里的流水声,更加衬托出了山林的寂静。将自然天成的美景用妙手记叙出来的诗,才是一首好诗。

古诗词赏析4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1]绮窗[2]前,寒梅着花未[3]?

【注释】

[1]来日:来的时候。

[2]绮窗:雕有花纹的窗户。

[3]着花未:开花没有。着花,开花。未,相当于“否”,用在句末表疑问。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在异乡漂泊的人,看到有人从故乡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急着想了解故乡发生的事情。故乡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比如亲朋好友、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等,而“我”却只追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而且用的是“应知”这种不加修饰的儿童式的天真口吻,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我”问话时的心理和神态,自然地表达了“我”的思乡之情。而“故乡”一词反复出现,更是表达了“我”强烈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质朴、平淡而且诗味浓郁。其实,古代的许多诗歌精品都是这样的,它们看上去都很质朴,好像没用任何技巧,实则用了最高的技巧。在这首诗里,“我”像叙家常一样单独询问寒梅的情况,运用的就是一种典型技巧,它虽然平淡质朴,却传神地表达了“我”的思乡之情。因为,人们在怀念故乡时,挂念的总是那些跟自己有过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其实是对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的回忆。故乡的确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东西,但能够引起人们亲切怀想的,往往都是窗前寒梅这类看似平常而又细小的事物,因为它贴近生活,能让人回想起当年居家生活的一些趣事。所以,这里的寒梅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故乡的化身,它承载了“我”的全部思乡之情。

古诗词赏析5

相思

王维

红豆[1]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2],此物最相思。

【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产于岭南一带,形状像豌豆而且稍扁,颜色鲜红。

[2]采撷:采摘。

【赏析】

这首诗借咏物来寄托相思之情。

第一句用寄托情思的“红豆”来起兴;第二句即以设问来寄语,显得格外亲切;第三、第四两句一语双关,看似嘱咐友人别忘了相思之情,实则说明自己相思之重,既切合题意,又寄托了浓浓的相思之情。全诗句句不离红豆,韵律和谐柔美,把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虽然语言朴实无华,节奏却非常明快而又委婉含蓄,却始终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感情真挚动人。

红豆在唐诗中经常用来传达相思,它不仅可以用在男女相思的场合,还 可以用来表达朋友之间的相思,这首诗抒发的就是眷念朋友的感情。红豆产于“南国”(南方),而朋友就在南方。这里的红豆,就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里的“寒梅”一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了,而是赤诚友爱的象征。

在生活中,那些深情的话,往往都是朴素无华的。这种朴素而又典型的语言,被王维运用得恰到好处,于平淡之中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古诗词赏析6

山中

王维

荆溪[1]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2]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

[1]荆溪:又名浐水,源头在陕西省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向北流入灞水。

[2]元:通“原”,原本,本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初冬时节的秦岭景观。

“荆溪白石出”写的是清浅的荆溪水在山中缓缓流动,水面上点缀着被溪水冲得泛白的石头。这一句,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荆溪蜿蜒穿行的样子,甚至听到它那清澈晶莹的溪水潺潺流淌的声音。“天寒红叶稀”写的是由于天气转冷,山上的红叶也渐渐少了。事实上,稀疏的红叶反倒更加惹眼,不禁引起人们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并不会给人以萧索、凋零的感觉。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初冬的一部分山中景色。

第三、第四两句描绘了秦岭的全貌。尽管天气转寒,但整个秦岭依然到处都是蓊蓊郁郁的苍松翠柏,山路就穿行于这无边的山林之中。山林里的空气本来就湿润,再加上空明而又触目可见的苍翠山色浓得好像要溢出水来,将穿行其间的人们笼罩在一片浓翠里,不由得给人一种“翠雾”湿衣的凉 意。所以,尽管并没有下雨,人们却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衣服被淋湿的感觉。在这里,诗人用一个似真似幻的“湿”字,巧妙地显示了山的“空翠”。这种巧妙结合了视觉、触觉和感觉的写法,会让人产生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全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中初冬风景画,它不但富有冬的情韵,而且充满了生命力,毫无萧索、枯寂的色彩。它所流露的感情,比诗人的某些专写静谧境界却不免有些清冷虚无的小诗要积极得多。


中学生应知应会古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适合中学生的长古诗词赏析

适合中学生的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中学生必备古诗词赏析

中学生必背古诗词赏析

初中优美的课外古诗词及其鉴赏

初中古诗词常见的解析阅读

中学生七夕节古诗词鉴赏

经典古诗词鉴赏初中课外

初中必背李白的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20篇与《望岳》2021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35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