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的历史故事精选

大吉 1172分享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牧野之战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牧野之战的历史故事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孟津县)。《史记》中说“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其实不是“不期而会”,根据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联络,关中和江汉间的许多方国都有参与,但诸侯恐怕并无八百之多,从牧野之战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是西南方的羌、戎各国。

  而此时的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帝辛杀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武王无疑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在盟津的与盟诸侯一起出兵。

  伐商的战略计划是: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精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诗经·大明》中记述此事,称之为“燮伐(偷袭进攻)大商”,或“肆伐(快速进攻)大商”,和二战的德国“闪电战”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词条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军事史家推测,大概是三百乘战车,三千名虎贲为一个“装甲师”,为第一梯队。其余四万多人分为五个“师”,在后面组成方阵,为第二梯队。后来联军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辉县西北)折而东行。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然而,远方前来阻截的商军阵形也渐渐显出轮廓。本来斗志昂扬的将士们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商军几乎要一直排到天边,一面面旗帜一望无际。虽然不知道对方确切有多少人,但要远远多过联军。联军将士刚刚鼓起的勇气又快要低落了。

  朝歌方面,第一批紧急军情前脚刚传到,联军自己后脚就跟着来了,着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破敌,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阵相抗衡,更何况周军士气正锐。

  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诗经·大明》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评价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着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着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时的记录下,帝辛尚不失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后世,“纣王”却成了荒淫无耻、残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与之相应,牧野之战这场“血流漂杵”的征服战争,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义之战。在后世儒家的传说中,周军“前歌后舞”,没有杀一个人,没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溃,在人民的拥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当然,这样的神话,在后世仍然一场又一场地上演,不过再也没有像牧野之战这样成功的了。

  拓展阅读:

  “牧野大战”是武王伐纣过程中的一次规模宏伟、影响深远的重要战役。据史籍记载,周武王率领的“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和庸、蜀、羌、髳、微、、彭、濮等方国部落的盟军(《史记。周本纪》),“朝至于商郊牧野”(《商书。牧誓》),一举战胜了殷纣王的70万。此战决定了殷商的灭亡,奠定了周武王立国的基础。

  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地方?古往今来,人们意见纷呈。《尚书。牧誓》孔传云:“牧野,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书》武王与纣战于坶野。”坶即牧。《后汉书。郡国志》云:“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水经。清水注》:“(清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纣都近郊三十里即此也”。上列古书的记载,虽各自指出了“牧野”的大致方位,但都没注明其确切的地望。所以在今人的着作中,对此也语焉不详。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认为“牧野”在今河南汲县。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则认为在河南淇县南。“牧野大战”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呢?

  孙作云主张,广义的“牧野”泛指河南地界中的黄河以北,北及辉县一带的地方。这一带在商代末年是牧地,所以叫“牧野”;狭义的“牧野”在今河南新乡至汲县一带,因为在新乡城北10里有一“牧野村”,即今河南师范大学所在地。这就是“古牧野地名遗留,商周之际的牧野大战,即在此一带地方作战”。这是由于新乡、汲县处在古黄河的“北曲之地”,是纣王畿的南大门。从地理上说,纣要阻止周人从西方沿黄河东进,必定要在此布兵防守。即所谓纣兵发70万在“牧野”拒周。从距离上看,新乡距朝歌恰为70里。另外,从汲县城西山彪镇出土的周初铜器《小臣殷》上的铭字“牧”来判断,“牧野”就在其附近。(孙作云《商周之际的“牧野大战”的“牧野”在哪里》,载《历史教学》1961年第8 、9 期)。

  也有人认为,牧野不是一个特称的地名,而是一个泛称的方位。“所谓牧野,是商都郊区”。如《尔雅。释地》曾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因此,《尚书。牧誓》中的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应读作“商郊、牧、野”,指的是商邑外的四周,自郊至牧而野,由近及远的一定范围内。《墨子。明鬼》说过:“与殷人战乎牧之野”。可见,“牧之野”

  不是一个地名。宋人夏在其《尚书详解》中曾明白地说过:“牧野乃凡郊外之统名。”(代夫《“商郊牧野”辨》,载《史学月刊》1981年第5 期)。近年来,我国各地广泛进行了地名普查活动,解决了不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阎正通过地名普查,根据《汲县县志》“在县南陵西社,周武王伐纣陈师牧野即此。《诗》云,牧野洋洋是也,《舆地广记》‘故商都牧野之邑’,《寰宇记》‘近郊三十。’”以及《新乡县志》“牧野在县东北八里,即古牧野,武王伐纣陈师之地”的记载,指出“牧野”的确切位置“在

  今新乡市郊区牧村公社的所在地西牧村大队“。在牧村公社,有许多古代留下的地名皆与武王伐纣有关。如牧村西南的古龙岗(今扬岗)、古凤岗(今茹岗)、古龟岗(今畅岗)等,相传是武王兵临牧野时驻扎的村落。其东北就是南下御周的商军营寨,后称”御寨“(今御河)。其它有关的地名还有”斩将屯“、”分将池“、”拜将台“、”太公池“等。特别是阎正新发现的濒于湮灭的”牧野兴国寺“和寺前倒卧的石碑,为确定牧野的地望提供了重要的证据。碑文写道:”……旧有兴国寺者,年久未见遗趾,隆庆中有叔庠生者,穿井见石,上注兴国寺字样,造于汉明帝年间。

    热门标签

    38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