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原文_译文_鉴赏

大吉2 1172分享

  《 人月圆·甘露怀古》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的所作的一首散曲。此曲描述了作者秋月黄昏时,登临甘露寺所见到的破败荒凉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情怀及天涯孤旅的人生况味。下面一起欣赏这首曲吧!

  

  《人月圆·甘露怀古》原文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江边的高楼眺望前朝的甘露寺,秦淮河上已是一片秋色。残垣断壁荒草萋萋,廊殿空寂落叶飘零,厚厚的青苔爬上了台阶。游人都已归去了,暮色已深,只有大江日夜奔游不息,淘尽了千古英雄人物。木兰花开,似见一点生机,因无人观赏不知为谁而开。

  注释

  甘露:即甘露寺,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后峰。建于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后屡毁屡建。相传为刘备东吴招亲之处。

  江皋楼:皋,江边的高地。江皋楼,指甘露寺一带的楼阁,如清晖亭、江声阁、多景楼、祭江亭等。

  秦淮:即秦淮河,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空廊:指响糜廊。《吴郡志》:“响糜廊在灵岩山寺,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糜(木底鞋),廊虚而响,故名”

  鉴赏

  前两句总写登高望远,山高水阔之壮景。首句写山,次句写水。“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秋开篇即点出了前朝古寺甘露寺,一个“入”字赋予“秋色”以动感,形象生动。站在江边的高楼上,远远地望着前方的甘露寺,秦淮河上波澜壮阔,烟波浩渺,满目尽是萧条、荒凉的秋色。这两句大体勾画出了登楼远望所见的萧索秋景。

  接三句言残破荒凉的景象是时代变迁、人世沧桑的见证。“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此三句全用名词,构成鼎足对,承第一句,写甘露寺的萧条冷落:断壁颓垣,野草丛生;长廊空寂,落叶满地;石阶年久,苍苔厚积。作者只写甘露寺今朝的残败,使人在睹物伤情中自然想到寺庙昔日的繁华景象,曾经的繁华热闹一去不返,如今眼前只有无尽的苍凉,人世的沧桑多变,自然让多愁善感的人感慨唏嘘。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三句写暮色将至,江天远景的壮阔景象。这三句又构成一鼎足对,承第二句“秋色入秦淮”,写江天远景。天近黄昏,游人纷纷离去,找投宿之地;而甘露寺所在地北固山位于京口城东北,游人欲往京口城中投宿,故日:“南去”。游人纷去,唯余作者一人,使本来就残破荒凉的古寺更显得清冷寞。“夕阳西下”,静静的古寺、浩浩的江水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中,使得孓身一人、独立于斯的作者徒增怅惘。而“江水东来”,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而来,不舍昼夜。逝者如斯,这里传说是刘备在东吴招亲之地,可是像孙权、刘备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安在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那些英雄人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唯余长江水向东流不尽。此情此景,易使人发青山依旧在、人事皆已非的感叹,易令人生人世沧桑的怅惘。这三句写江天远景,未发一句感喟,但其中隐含的怀古之情耐人寻味。

  最后三句是作者览景后发出的感叹。“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作者在暮色将临之际登临古寺,见古寺萧条冷落,游人纷去,只有作者一人,顿生发人世沧桑之感和羁旅的寥落怅惘。这时,作者忽然发现了一棵木兰树,木兰花开得正盛,他注视着这株木兰树,试问山僧:古寺如此荒凉,游人如此稀少,而木兰树依旧年年开落,在静静的山中散发其淡淡的幽香,不知为谁开放。作者是以兰花开更反衬出这里的寂寞荒凉。木兰是是高洁的象征,它不管人间的盛衰荣辱,立于高山之巅,默默生长,年年花发,为山寺散发出它的幽香。这给在暮色苍茫中独立高处、怀古伤今的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本曲在艺术手法上寓情于景。这首小令题为“怀古”却通篇写眼前之景,对前朝遗事不置一词,江山依然,古寺残破,今非昔比,而怀古情绪已隐现其间。最后三句,有意宕开一笔,忽然去写幽幽独开的木兰花,在“知为谁开”的诘问里,寄托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盛景难再的深沉感慨。

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原文_译文_鉴赏

《 人月圆甘露怀古》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的所作的一首散曲。此曲描述了作者秋月黄昏时,登临甘露寺所见到的破败荒凉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情怀及天涯孤旅的人生况味。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标签

    热门排行榜

    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 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
    38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