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1-5岁儿童学前预习诗经集故事分享

大吉 1172分享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关于三字经的经典故事吧。

  (四十六)

  【原文】

  革命兴 废帝制 立宪法 建民国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注释】

  帝制:皇帝的制度。

  宪法:国家根本大法。

  兹:这里、此处。

  治乱:太平与战乱。

  兴衰:兴旺与衰败。

  【语译】

  革命成功后,建立民国,制定了国家大法,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自上古伏羲氏到民国,历代帝王世系宗谱,都详细记载在此处,太平与战乱,兴盛与衰败,都有始未根由可追寻。

  【故事】

  一项革命活动要从发起到成功,并不容易,除了要配合各种天时地利,最重要的还是人和。

  清朝末年,由于党政者的昏庸无知,招致许多西方国家的侵略,不仅国家命运未卜,人民的生活是更疾苦,在这种情形下,才有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军起来推翻清朝政府的事迹。

  由于当时百姓早已唾弃清朝的虚弱无能,于是,革命的号角一响,有志之士便纷纷响应,经过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

  1910年,由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首先提出“中华民国”的国号。

  “中华民国”的称号,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贡献之一,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后,才正式决定以它为国名。

  (四十七)

  【原文】

  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注释】

  繁:多的意思。

  次:顺序。

  证经:查证经书。

  参:参考。

  通鉴:就是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

  【语译】

  史书虽然很多,读的时候要按顺序:

  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再来就读《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

  读的时候要多查证其他的经书,以及《资治通鉴》,这样就能更了解了。

  【故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读史书者必读的,这些书各有各的特色。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本史书,这本书是由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内容丰富,许多历史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汉书》只记载西汉的历史,不像《史记》贯通了好几个朝代,所以《汉书》是本“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所著。

  《后汉书》虽然也是写汉代的历史,不过它所记录的是后汉时代的事,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

  至于《三国志》的内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国时代魏、蜀、吴的激战、斗智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里的 英雄们,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后来,明代的罗贯中就是根据《三国志》,写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晋朝的陈寿所著的。

  这四本书合称四史,是中国四本相当重要的史书。

  (四十八)

  【原文】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注释】

  考实录:进一步研究历史资料。古今:历史的来龙去脉。维:思考。斯:指的是“这些书 ”。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

  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

  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38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