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译文及鉴赏

美玲 1172分享

  《登观音台望城》是由白居易所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内皇宫衙署、市民住宅,布局规整,不相混杂的风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观音台望城》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登观音台望城》

  唐代:白居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登观音台望城》译文

  长安城百千家的分布像围棋的棋盘一样,十二条大街把城市分隔得像整齐的菜畦。

  远远的可以辨认出百官上早朝时所持灯火,宛如天空一道星宿直达大明宫。

  《登观音台望城》注释

  观音台:指唐长安乐游原上观音寺(后改名青龙寺)内的高台。观音,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从梵文本译为“观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略称“观音”。

  局:棋盘。

  菜畦(qí):菜田中划分的方形小区。

  入朝火:官员早朝时所执之灯火。

  一条星宿(xiù):形容百官所执灯火,宛如天空一道星宿。

  五门:当指长安大明宫正门丹凤门。

  《登观音台望城》赏析

  此诗前二句用“围棋局”“菜畦”作喻,描画长安城整饬、匀称的布局,笔直、宽敞的街道;后两句笔锋转向唐都政治活动的中心即大明宫,写早朝情景,以“一条星宿”为喻,写出火把之多,官员之众,仪礼之盛。此诗的描写具体生动,言简而意丰。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两先写天亮后所见,从鸟瞰的角度写长安的全貌与特点。唐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宏伟的城市之一。它按照事先设计的规划施工修建,将全城分为宫城、皇城、坊里(即住宅区)三部分。宫城是皇宫所在地;皇城则是朝廷官员办公之处,城内的南北七街、东西五街排列着尚书省、御史台等各级官署;围绕宫城、皇城的一百一十四坊,以承天门为界,东西各占一半,南北十四条大街、东西十一条大街穿插在坊市中间,将城市分割为一块块的小方格,方格内分布着千百家居民、住户。“围棋局”、“种菜畦”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长安城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建筑格局。作者之所以未按时间顺序描述,目的是从全局上突出长安建筑的独特,气魄的雄伟,让它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两句写拂晓前所见,选择百官上朝途中的一个场面,反映了京城的独特风貌。古代百官早朝时,必须在天亮前就赶到宫门,等候皇帝上殿。唐代自高宗以后,举行国家大典和接见百官的地方,由太极宫移至大明宫。作者在台上看到,远处百官上早朝时的灯笼、火把,像天空一条蜿蜒的恒星,向着大明宫的南门移动、伸展。这些微小、闪烁的火光,在黑夜中,与天上的星星相互辉映,增加了京城的神秘与宁静,而星宿的比喻,又与地上的天廷(即朝廷)有几分联系,显示出首都的尊严。一早一晚,一总一分,长安城的万千气象就尽集其了。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内皇宫衙署、市民住宅,布局规整,不相混杂的风貌。

  《登观音台望城》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时诗人在长安,登上乐游原上的观音台,望着远处的长安城,诗人浮想联翩,写下了《登观音台望城》这首诗。

  《登观音台望城》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相关文章:

1.白居易《暮立》原文欣赏

2.白居易为何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3.历史故事--关于白居易的故事

4.白居易廉洁从政的故事

5.白居易《隋堤柳》原文欣赏

6.关于白居易的故事三则

7.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全文译文及鉴赏

8.白居易《喜雨》原文欣赏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73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