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耐心家长应该怎么管教

书奇 1172分享

  一个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必定经历过大的挫折,孩子可能小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小挫折而放弃,家长应该引导他们懂得坚持。那么对于没耐心的孩子,家长可以怎么教育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孩子没耐心怎么办

  一、家长自身要反思。

  我问他:“你有耐心吗?”他说:“说实话,我也没有,平时孩子都是老人带,我也很少管他。”我就知道他会这么说,因为孩子的种种表现在家长身上都能找到影子,但我们往往只是说孩子,并没有从自己身上反思。其实我也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有时候儿子听写生字不会时,我就非常着急地吵他,然后儿子就会说:“看看,你还说我没有耐心,其实你自己更没有耐心。”是啊,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我自己都这么没耐心,怎么能去说他呢?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二、从孩子的兴趣入手。

  我问他:“你儿子喜欢什么?”他说:“他喜欢车?”我说很好啊,那就从车入手,买车模、买变开金刚车、买拼装玩具车,让他自己玩呗,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他总会有耐心地玩,同时,注意观察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也按这种方法让他玩,慢慢地培养他的耐心。我儿子能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安静地拼装半天,这说明他喜欢,所有很有耐心地玩。可是,如果我让他陪我去逛街,他一会儿就不耐烦了,因为他根本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孩子有没有耐心只是相对的,他并不是对所有的事情都没有耐心,家长要多去发现能让他有耐心地兴趣点。有人说:“我家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有耐心,但其它方面没有耐心。”这方面耐心肯定不用培养,也不能去培养,家长平时要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健康的兴趣爱好。

  三、家长多鼓励和引导,但不要过多参与。

  有个朋友说她女儿每次画画都让她和她一起画,朋友如果不画、她女儿也不画,而且,如果最终画出来的不满意,她就会责怪妈妈,如果别人夸她画的好,她也会撅起小嘴,因为她知道那部分其实是妈妈画的,而不是她自己画的。瞧!过多参与的危害多明显:依赖、埋怨、不快乐、没有成就感。我们应该帮孩子找到兴趣点,多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尽情地玩,并从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儿子每次拼装完一件作品,拿来给我看时,我总是很惊喜并仔细地欣赏,并请他将他拼装作品时的想法讲给我听,因为我根本看不懂他拼的是什么,我常常鼓励他不按图纸拼,而是按自己的想法自由拼,我觉得本来很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附加了很多条件和限制,那兴趣本身就会大打折扣。

  我同学说:“好复杂啊,我以前从来没有关注、也没有想过这么多。”我说:“我原来也觉得大家工作都很忙,孩子有老人带着,不缺吃不缺穿,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健康成长了,可有了儿子以后,我才发现,‘养育孩子’,这样做只是做到了‘养’,可并没有‘育’,‘养’,在现在每个家庭中几乎已不是什么问题,但是‘育’,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做的重要方面,培养孩子的耐心,就是‘育’中的内容之一。”

  宝宝没有耐心有哪些表现

  1、摔玩具、大声吼叫都是暴力性的表现。不管是谁让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失控地尖叫、骂人或打小朋友等。刚开始自己还会自责,不过一旦形成习惯,自责感就会消失,连父母的劝导都听不进去,反而会使性子、发火。

  2、注意力基本无法集中。没有耐性的宝宝做事肯定没有持久性,因而会显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时,看看这个拿拿那个;参加钢琴、美术、书法等学习班,没有一个能坚持下去。

  3、遇到困难经常会哭,求助于旁人,这展现出内耐性宝宝的依赖性。碰到稍陌生或困难的问题,便丧失了独自解决问题的意志,转而向别人求助,这种依赖性会使宝宝渐渐变得意志薄弱。

  4、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也能让细心的爸爸妈妈看出自己的宝宝是否做事没耐心:吃饭时爱动。看电视时一会坐着,一会站着。不能坚持玩一个玩具,而是拿拿这个,碰碰那个。自私,只关心自己。咬手指甲。神经敏感、神经质或经常感到不安。情绪不稳定,变化无常。所做的事与年龄不相称。不能同朋友和谐相处。饮食调节不好。不能如自己的愿望时就打滚耍赖。

  培养孩子逆商的四大原则

  一、走出“心理舒适区”

  现代家庭往往是大人围绕孩子转,过分宠爱导致孩子抗挫折能力变差。家中舒适的环境让孩子深陷“心理舒适区”(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一旦走出家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人,就会感到不舒适,应变能力差。因此,家长一方面要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触,建立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孩子建立团队意识,鼓励参加集体活动,灌输“我是团队一份子”、“重在参与”等心态,而不是“那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之类的消极想法。

  二、相信孩子

  心理学家发现,你认定会发生的事情,总会再三发生,因为你相信,它才会发生。比如初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成天担心他会摔倒,就会在言行举止中无意识地给孩子灌输“可能跌倒”的信息,那么孩子就可能总会跌倒的。如果家长换一种思路,给孩子灌输“妈妈相信你不会跌倒”的信息,孩子往往能顺利学会走路。再进一步说,家长不可能为孩子撑一辈子“保护伞”,所以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自己学会坚强。孩子跌倒了不要赶紧去抱起来,或许孩子原本没那么委屈,可家长一抱反而让他变委屈。家长要鼓励孩子站起来继续走,让孩子的潜意识知道,自己跌倒就要自己爬起来,生活中很多事情要自己处理,而不是退缩。

  三、正向疏导情绪

  孩子在两岁左右时,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将所有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3岁后的孩子与同伴交往增多,又学会了争强好胜。若家长没能正确引导,往往就会在未能如愿、要求不被满足时大发雷霆。可以说,“输不起”有时源于不能客观看待自己,所以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对此,家长要学会跟孩子“共情”,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坏情绪发泄出来。共情又称同理心,是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派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具体做起来,首先是倾听,引导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不要说“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否则孩子可能会为了“讨好”家长而压抑自己的情绪。其次,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状态,给予理解和认同。当然,这不等于坏行为也可以被接受,在舒缓孩子情绪的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懂得社会规则,养成好习惯。

  四、延迟满足

  孩子有“不愿输”、“不想输”的想法是好事,但“不能输”或者“输不起”却容易使其养成偏执型人格,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失败与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纳并好好去体验即可。具体做起来,家长要善用“延迟满足”,别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等待”的意义。当然,“延迟满足”不是压制孩子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而是培养一种能够与困难和平共处、同时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这样做,还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去自我中心化”,学会多方面看待事物,才能成为独立的、会合作的人。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4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