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数学 > 数学教案 > 一年级 > 一年级数学上册0教案模板

一年级数学上册0教案模板

学俊21252分享

一年级数学上册0教案最新模板

一堂好的职教课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一门好的职教课程必定有明确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并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上册0教案最新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0教案最新模板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时间单位:时、分、秒和长度单位千米、毫米的认识和理解,会运用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利用所学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计量单位)想一想,本学期的计量单位包括了哪些内容?(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在这些知识中你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二、整理与复习时、分、秒

(1)出示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看能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交流想法,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内容包括:

①时针、分针、秒针的认识;

②1时、1分、1秒在钟表上怎样规定的;

③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做练习,出示课本132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汇报时,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整理与复习长度单位

(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并板书: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2)做练习,出示第132页第4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形,说说每个图形各呈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信息,找出合适的长度单位。窗户宽120(),三峡大坝高185(),飞机每分飞行13(),小朋友每时步行3()。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3)做练习第104页的第13题。让学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四、解决问题

我们前面整理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下面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呈现课本第105页第15题。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思考,梅花鹿、长颈鹿的高各是多少?

C班内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和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D学生解决第15题的第(2)小题,并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回忆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0教案最新模板2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300×430×7024×20--×1014×20--×70050×50

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 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30=90040×()=200080×()=32000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 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知识迁移,自主探索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比中总结出方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0教案最新模板3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分析,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解答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分析、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分析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0教案最新模板4

教学内容:教材P115、116页练习二十四第8-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指出多边形的周长。

2、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比较复杂的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片2张、铁丝1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练习本单元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更加明确什么是周长,会更加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概念练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1)做练习二十四第8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每个图形都有几条边?(板书: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各个图形中每边的长度。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每个角。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

你能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吗?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判断(出示图形)

哪几个是正方形,哪几个是长方形?

2、周长的概念

(1)什么是周长?(指名回答)

(2)练习二十四第9题。

你能看出第9题里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口答,说出是怎么得到的?

三、周长计算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10题。

(1)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

周长是怎么算的?

(2)先让学生量一量。

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么算?

2、做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做第1题。

(读题)边长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2)做第2题。

(读题)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3、练习二十四第14题

(1)读题

(2)提问:20厘米其实是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什么?

(3)小组讨论围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0教案最新模板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 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一年级数学上册0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模板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详案最新模板

0的认识一年级数学上册第教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模板

2021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1模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模板

2021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2021模板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模板

    2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