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推荐文章
历史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给您带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水平,我们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坚持民主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摆正心态,融入学生集体之中,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增进师生感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和老师分享真实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而区别对待,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激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及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学习热情和动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困生制造思考的机会,给予学困生指导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困生紧跟课堂教学节奏,实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师生关系决定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授业解惑者,而且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伙伴,是学生赖以信任的伙伴。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突出学生主体优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历史教学质量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内容时,教师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以优异生带学困生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搜集素材,整理分析资料,总结鸦片战争发生的前后经过,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小组学习动向,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指导,使自己也参与到学生集体中,共同完成学习活动,从而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
精心设计好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可以引导教学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有序开展,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开展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赛活动时,制定了以下目标:(一)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和秦始皇有关的资料,至少搜集20条;(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将搜集的资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整理的资料更加完善;(三)小组之间开展辩论活动,在一个小组陈述的过程中,其他小组负责纠正其错误,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犯的错误最少,哪一个小组纠正的错误最多。第三,导学案要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要有可测量性,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科举制度产生及正式确立是在哪一年?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情况?第二,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科举制度具有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十足,大大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另外,为了保证导学案的合理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没有局限性。
精心设置课堂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动力的时候感知就会更加敏锐,记忆就会更加牢固,想象就会更加活跃,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则感知迟钝,脑子不灵活,学习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亚里士多德认为:“创新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要在重点处、关键处设置悬疑,让教学内容跌宕起伏,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脚步探究问题的奥秘。初中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只要我们善于设置悬念,让学生觉得历史很神秘,学生就会有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将枯燥的文字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诗词开头、成语开头、歌曲开头、故事开头等多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成语开头。传统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历史给学生的多是陌生感和距离感,自然会对历史学习产生排斥心理,我们可以采用成语开头,让课堂教学变得有趣生动轻松,将历史科目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使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解释“围魏救赵”“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这些成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引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上。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被调动起来,自发参与到学生探索学习中,活跃课堂氛围,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设置悬念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发现解决问题,不但能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角色扮演活动,再现当年历史情景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师讲生听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通过扮演历史中的人物再现历史情景,身临其境,感受历史背景下人物内心的世界和心理变化。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根据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快速融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之中,还原历史真相,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孙中山、袁世凯、溥仪、梁启超、蔡元培等历史人物,还原那段历史的情景,武昌起义为开端,再到袁世凯坚持复辟帝制,接着共和革命的革命之火生生不息,表演情景剧的过程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辛亥革命的细节,理解革命的含义和历史意义。
教会绘制历史图示,强化学生认知记忆
历史图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历史是由若干历史事件按照空间范围和实践顺序所组成的,学习历史要学会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相结合,将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区别解析出来,历史图示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将繁杂的历史知识点按照规律有序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清晰、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尝试绘制历史图示,将历史事件进行多层次划分,比如从空间横向分析角度把历史分成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从时间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成近代历史和古代历史。另外,还可以使用多类型图示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比如树状图和概念图,可以将历史知识有结构性、层次性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区分相近概念的区别,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例如,学习革命和改革的区别,革命的目的是除旧布新,推翻旧制度,可以采用暴力的方式进行;改革则是采用温和的方式在原本制度基础上修修补补,保留原本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它们没有采用暴力的方式,目的并不是改变原本的封建制度;法国大革命则是一种革命,采用的是暴力形式,推翻旧的制度,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新社会制度。
借助历史开展德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历史人物开展人格教育,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精神品格,建立健全人格。我们要挖掘历史上的优秀历史人物,比如皇帝、诗人、改革家、科学家、革命领袖,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第一,历史人物身上具有自律精神;第二,历史人物身上具有心系天下的伟大胸怀;第三,历史人物身上具有追求真理的执着品质。例如,哥白尼、布鲁诺、诺贝尔等,他们都是真理的捍卫者,甚至为了真理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第四,历史人物身上具有浩然正气。比如文天祥、苏武等,胸中一股浩然正气令天地感动。学习历史人物,接受人格熏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帮助。第五,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如讲到红军长征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影视资料中的“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片段,形象再现当时红军长征的艰苦情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