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例文
推荐文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例文
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缩写,不能写成教材的提纲,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因为教材是死的,教学是鲜活的;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参考材料,不能代替全部教学,更不能代替教师备课。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例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知图形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圆的基本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几次画圆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圆,掌握基本绘图方法,在画和对比中感受圆的本质。
2.让学生经历操作验证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分享,不断深化对圆心、半径、直径意义的理解,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圆的本质,应用半径、直径的意义、联系思考解决问题,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在尝试、操作、思考中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联系,感受圆的本质。
教学难点: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应用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及联系。
教学准备:
圆规、圆片、练习纸、课件、应用模型。
一、引入
1.从学习过的正方形开始。
引导学生找到正方形的中心点。
从中心点引出到边、顶点的距离,明确其长度不等。
2.逐步呈现正多边形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形成数学思考。
思考:如果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中心点到边、顶点的距离会怎样变化?多边形将趋于……?
引出圆,呈现课题。
◇设计意图:
从正方形引入,观察中心点到边、顶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渗透圆的本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感受极限思想。
二、画圆
1.用身边的素材自己画圆。
交流不同工具的画法,初步感受圆规画圆有优势。
2.学生汇报,教师示范、规范画圆的方法。
3.学生们再次尝试画圆。
4.对比用圆规画圆和用其它方式画圆的共同点,体会“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设计意图:
第一次让学生自主画圆,初步体会,充分容错,引发对圆规画圆“工作原理”的思考;第二次教师示范画圆,尊重教材,有效讲授,形成学生对规范画圆的“有意接受”;第三次再让学生画圆,“反刍”画圆的核心要素,建立圆心、半径的初步感知,为自学做好铺垫。
三、自主学习
1.自学与分享。
(1)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2)在自己画的圆里面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以后和同桌交流。
2.交流并理解。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质疑,关注理解。
过程中教师示范画圆心、半径、直径。
3.发现与思考。
用圆形纸片折一折、画一画,发现圆中半径、直径的特点,这个圆中半径、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
组织交流反馈。
4.现象与本质。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思考:
(1)半径(直径)真的有无数条?
(2)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圆中,直径最长吗?半径呢?
结合课件演示,理解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再次领悟圆的本质。
◇设计意图:
“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和掌握的不教。
介绍“如何画圆心、半径和直径”时,既提供自主画图、理解同圆半径、 直径联系的机会,又让学生自己的话解释,逐步贴近数学用语。尊重学生与尊重教材并重。
从验证的角度设问“圆中半径真的有无数条?” 让不同层次的孩子产生不同的思考,这个环节具有多重效能,既传递给学生“经得起检验的东西,才能揭示其规律”,又在验证过程中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圆。
四、深度研究、联系生活。
1.怎样找到圆心。
(1)学生思考、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结合“生成”引导思考。
学生介绍想法,用圆片演示。
在学生理解后,教师课件呈现,再次引发质疑----为什么这样折出来的就是圆心?
引导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设计意图:
“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要“折”出半径的意义、直径的意义,要“折”出数学的味道。不断地“反刍”半径、直径的意义,加深印象,深刻体会三要素“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
(2)再找圆心。
引发思考:无法折一折的圆形怎样找其圆心?
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有联系。
充分预设,呈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再一次打破学生刚刚构建的“找圆心”的“好”方法,“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生活中太多的“圆”折不了,设置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进行数学思考。学会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已有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学到的知识、概念,解决生活中与圆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与教学伊始呼应,从“方”中进入,回“方”中思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轮回现象;领悟数学可以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六、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梳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小结收获,提出希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例文2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第98~99页例4、例5内容。“圆的周长”概念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经调查了解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但能正确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特征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学生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层层深入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周长的含义,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 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提升思维水平。
3. 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理解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议、电脑。
学具准备:
每四个学生一组:1、圆形实物(荧光圈、杯盖、圆形胶带、飞镖盘等)2、直尺一把 3、测量绳一条 4、研究表格 5、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晰概念
1. 出示正方形,指一指正方形的周长
2. 出示圆,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指一指。
3.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
揭示概念: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正方形的周长引入,便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迁移,同时正方形也是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
二、直观感知,激发需求
1. 激趣
师:2个图形,给你一把直尺,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愿意测量几号?
生感知圆的周长是曲线,不便用尺直接量。
师:老师就想为难你,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敢挑战吗?
2. 转化
(1)量荧光圈的周长
明确:可以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2)量飞镖盘的周长。不能拉直,怎么办?
明确:可以用线绕一绕,在尺上滚一滚。
介绍测量过程的注意点,突出几种量法的共同点——化曲为直。
3. 激需
出示摩天轮:这么大的摩天轮,用剪、滚、绕的方法合适吗?
明确: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会遇到困难。咱们得想想其它的方法了!
【设计意图:1、测量要求的提出,促使化曲为直的方法呼之欲出,也为操作环节做好准备。2、圆的周长与其它图形周长的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有时无法通过直接测量边的长度得到周长,而这理应成为学生学习圆周长计算方法的直接需求。】
三、 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板书:直径、半径。
课件演示,观察验证:三个直径不同的车轮,各向前滚动一周,发现什么?
得出: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直径越小,圆的周长就越小。
(二)判断推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圆和它的直径。
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可能有这样的关系?
生自由猜想:2倍、3倍、4倍(3.14、3.1415926……)
推理验证:
1. 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2倍?
2. 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4倍?(圆出于方)
3. 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3倍左右)
明确:圆的周长应该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大约3倍左右……
(三)深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 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多种实物圆,细绳,直尺,记号笔,计算器……
实验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实验步骤:
(1)小组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小组分工:2人合作测量,1人计算,1人记录。
2. 汇报实验结果
3. 引导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列数据,有什么特点?
明确: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大约是3倍左右(3倍多一些)
追问:正方形的周长除以边长所得的结果总是4,为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结果却不完全一样呢?
(回应:为什么测出的结果没有3.14或3.1415926呢?)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总是存在一定误差的,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得到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倍数……
4. 介绍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课件展示。
(1)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并理解“周三径一”。
(2)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了解把圆切割成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分别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介绍祖冲之的贡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的值。比国外科学家早1000多年。
(4)近代圆周率的研究结果。
5. 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师: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同时也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倍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师:为了方便,一般保留2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
6. 归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谈话: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你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得出:圆的周长就等于直径乘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C表示周长,d表示直径,那么C=πd
注:π是一个固定的数,写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乘号省略。
【设计意图:1、不同直径车轮的滚动轨迹能清晰地让学生感知直径越大,周长越大;2、数据计测算之前先进行倍数范围的推想,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3、直面孩子的一知半解,通过实践操作回应结果的存在性;4、打破常规思维,认为只要周长除以直径就会得到3.14,事实上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是永远得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割圆术的科学性,渗透极限思想,深刻理解圆周率,感受数学家的伟大贡献。】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算一算:d=4厘米,求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运用圆周长的公式。
2. 选一选:r=5厘米,那么C=( )
A、3.14×5 B、2×3.14×5 C、3.14×2
追问:为什么还要乘2。
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因此得出圆周长的另一个计算公式:C=2πr
3. 判断:
(1)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他们的直径也相等。( )
(2)圆的周长是半径的π倍。 ( )
(3)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 )
提出要求:题目如果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可以怎样改?
4. 解决问题:摩天轮的辐条(半径)的长度是10米,请你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教师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 挑战题
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20厘米。在长方形上剪下了一个最大的圆,你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解题后同桌说说是怎么解答的。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能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基本运用,首尾呼应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
板书设计:
圆 的周 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例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
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它俩谁分得对>>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按一种标准分和按不同标准分并组织练习。3.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观看录像,感受分类的价值。2.自主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3.自由发言,交流体验。4.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3.揭示课题。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 (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2.(1)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3)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3.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 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 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 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 来表示。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3)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
(1)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点击画面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发出各自的声音,画上符号。 提问: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按什么要求,分成了三类?小结:把一组物体按一种标准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按不同标准分。
1.多媒体显示小故事<<它俩谁分得对>>提问:小白兔、小灰兔把采集来的花分成3堆,都说自己的方法对。你说谁分得对呀?
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分得有道理,都对。一组物体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
2.选一选,分一分。 多媒体显示:观察下面八顶帽子,请你分一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出色的回答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真聪明!只要他细观察,肯动脑筋,会学到很多知识。3.听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来做个听口令的游戏。看哪些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男生起立!女生起立!女生坐下! 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小朋友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现在戴帽子的小朋友起立!这时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是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想一想。
4.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四题。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然后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法?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分的结果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小结:一组物体有时可以按多种标准分,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完成后,分别说一说,再把自己画的和符号和屏幕上一一核对。学生分别回答出: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上航行的标准分的。
(三)按不同标准分
1.学生思考回答分得都对,分别是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的。
2.仔细观察,有的回答可以根据颜色分分成三类,有的说可以根据帽子的款式分分成两类。
3.玩听口令游戏。 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 学生回答是按男生女生来分的。 学生听口令做一做。回答是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的。
4.上“想想做做”第四题。 学生观察后讨论,然后各小组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蔬菜和水果分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照颜色来分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紫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等等。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 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 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 按不同的标准分
(注:由于学生刚入学,这里的板书教师要加上拼音。)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分类
小朋友们,你们别嫌垃圾脏糊糊、臭烘烘的,里面可大有文章呢!让我们一起翻一翻,看看垃圾袋里究竟有什么?我们也可以将垃圾分一分。我们可以将垃圾分成三成以下三类。
不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果皮、菜叶、需要扔掉的变质食物和脏土等。
☆ 大多携带细菌,或是非常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和繁衍。
☆ 如果存放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危害我们的健康。
☆ 应当及时清除,封闭回收,严格销毁。
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废纸(像旧书报)、废金属(像易拉罐)和废玻璃(像酒瓶)等。
☆ 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好像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 应当科学地分类回收,实现再生利用,使废物不废,再立新功!
有毒垃圾:
☆ 主要是指电池、废灯管等。
☆ 这些东西含有毒物质,非常容易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
☆ 应当投入指定的回收桶,由国家统一回收处理。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处理。
☆ 认真做好分类工作,三类垃圾最好装入不同的垃圾袋。
☆ 对不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坚持每天清除一次;扔之前必须系紧袋口;必须扔进指定的回收箱,严禁乱丢乱扔。
☆ 对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最好分类放置;定期进行处理,卖给由国家经营的废品回收站。
☆ 废电池等有毒垃圾,一定要投到学校、商场特设的回收桶里。
☆ 在公共场所,食品垃圾(像瓜子皮、果核、香蕉皮、冰棍纸、喝空的饮料瓶等)严禁随手乱扔,必须投进垃圾箱里。
☆ 口香糖好吃却不好清除,所以绝对禁止乱吐乱扔,必须用糖纸或废纸包好后,再投进垃圾箱里。
☆ 从楼上向下投掷垃圾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探究活动:
看着眼前的这些垃圾,小婷一时不知该怎样分类才好。请你帮她分一分,然后装进不同的垃圾袋。可口可乐易拉罐、梨核、鸡骨头、啤酒瓶、粘有酱油污渍的废报纸、用过的卫生棉签、脏塑料袋、西瓜皮、用完的作业本、漏底的开水壶
拓展活动:
活动一 :分铅笔
小朋友通过按不同的标准分,可以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头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材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活动二:将大街上的人分一分
如按性别分;按年龄分等。
活动三:整理书包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
评价设计
一、“看谁分得好”,请小朋友们从每一行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类的图形,用笔圈出来。
二、“看谁想得好”请小朋友们看下面的四个图形,你可以怎样分,看看哪个小朋友分类的方法多。
三、“比一比谁最棒!”下面四组图形小朋友们会分吗?可以怎样分?你有几种分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例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中寻找相等的分数,操作中验证相等的分数,归纳中总结分数变化的一般规律,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分数基本性质,逐步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经历学习研究探索的过程,感悟初步的数学思想。
4.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体验数学知识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分数基本性质"零除外"的道理。
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片、圆片、彩笔、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再过几天就到六一儿童节了,六一节里很多乐园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的六一呀,在数的乐园里,大家也准备呼朋唤友的聚一聚,共同欢庆呢!瞧(课件出示)。
依次点击出现课件,根据课件内容,分别找出3和0.3的朋友,同时引出,并帮它找到朋友。
二、初步感知
1.操作
拿出信封中图片,涂一涂,涂完后与对比一下,看看它们与相等吗?
2.汇报
发现和相等的分数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发现?你们是如何比较的?
发现的朋友的同时,得出不是它的朋友
3.总结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并板书== =
三、深入研究
1.尝试猜想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判断的的朋友,大胆的猜一猜:可能有哪些相等的分数呢?
指名学生说,同时有选择的板书出几组分数。
2.操作验证
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应该怎么办?好的,我们先来折纸验证这几个分数,请同学们听清操作要求:
多媒体播放操作要求:
⑴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涂色表示它的,并将写在涂色部分。,
⑵ 再将它继续对折三次,每次找出一个和它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⑶ 每折一次请认真观察:这张纸被平均分成多少份,涂色部分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学生操作过程,并适时参与,和学生共同学习。
3.操作汇报
学生完成后指名小组汇报(询问、展示不同的折法)。
现在我们再来回放一下刚才大家折纸的过程,(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
对折一次,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色是1份。再对折一次,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观察后汇报,再引导观察第三次对折,第四次对折的情况。
通过折纸,我们验证了= = =
现在结合图观察每组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而分数大小不变,它们之间是否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4.观察研究
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我研究。
我研究:
5.学生汇报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介绍每组分数的是怎样变化的。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6.观察总结
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等式,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再联系开始研究的(例1)这组等式观察,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并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汇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感觉一下这里哪些词很重要;再仔细的读一读,你认为有没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0为什么要除外?
让学生给规律起个名字,教师出示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7.沟通联系
这句话听起来很耳熟,是不是以前曾研究过类似的规律,是什么?配合课件展示,沟通分数基本性质、小数的性质和商不变规律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8.尝试应用
我们已经帮找到了几个朋友,它还有朋友吗?谁能再来说一个,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如果它的朋友都来,有多少个?看来它的朋友可真多呀!
回看板书上之前的猜想,说一说另外几个分数是否与相等。
四、 应用规律
1.完成作业纸上第1题填数我最准。
指名汇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在解决= 时,注意展现学生不同的想法,如学生出现得时,课件演示我们来比一比。
小结:看来,这里所说的相同的数不仅可以指整数,有时还可能是小数,以后还可能是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而不能是同时加或减去相同的数。
2.完成找数我最准。
在直线上表示 、 、 这3个分数的点分别在哪呢?
现在我们知道这3个分数都是相等的,如果让你从中任选1个数表示这个点,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五、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的开心吗?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例文5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