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数学教案

金浪0分享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1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辅导与发现探究法”。力求体现知识结构完整、知识理解完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索问题、动手试验、发现规律、做出归纳。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法建议:

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

这里注意两点:

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

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高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例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13532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平均数,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例2,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复习题B组、C组(选做)

高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降低了因式分解的特殊技巧的要求,也对因式分解常用的四种方法减少为两种,且公式法的应用中,也减少为两个公式,但丝毫没有否定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及其在代数运算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等—恒等变形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正确预见、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和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活动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公式a -b =(a+b)(a-b)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能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综合运用。

4、通过活动4,能将高偶指数幂转化为2次指数幂,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其运用,两种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

高二年级数学教案4

活动1、提出问题

一个运动场要修两块长方形草坪,第一块草坪的长是10米,宽是米,第二块草坪的长是20米,宽也是米。你能告诉运动场的负责人要准备多少面积的草皮吗?

问题:10+20是什么运算?

活动2、探究活动

下列3个小题怎样计算?

问题:1)-还能继续往下合并吗?

2)看来二次根式有的能合并,有的不能合并,通过对以上几个题的观察,你能说说什么样的二次根式能合并,什么样的不能合并吗?

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活动3

练习1指出下列每组的二次根式中,哪些是可以合并的二次根式?(字母均为正数)

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这个运动场要准备(10+20)平方米的草皮。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课题并说明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该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知识或已有经验来分组讨论、交流,看看+到底等于什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验证:

①设=,类比合并同类项或面积法;

②学生思考,得出先化简,再合并的解题思路

③先化简,再合并

学生观察并归纳: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能合并。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

提醒学生注意先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判断。

高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了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

能力目标:灵活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会作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中心对称图形。

情感目标:通过提问、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活动,树立自信,自强,自主感,由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范例中既有新概念,分析又要仔细、透彻,是教学的难点。

关键:已知点A和点O,会作点Aˊ,使点Aˊ与点A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课前准备】

叫一位剪纸爱好的学生,剪一幅类似书本第108页哪样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七下学过的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相似变换。

二.创设情境

用剪好的图案,让学生欣赏。师:这剪纸有哪些变换?生:轴对称变换。师:指出对称轴。生:(能结合图案讲)。生:还有旋转变换。师:指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生:90°、180°、270°。

三、合作学习

1、把图1、图2发给每个学生,先探索图1: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两个正三角形重合,然后把上面的正三角形绕点O旋转180°,观察旋转180°前后原图形和像的位置情况,请学生说出发现什么?生(讨论后):等边三角形旋转180°后所得的像与原图形不重合。

探索图形2:把两个平形四边形重合,然后把上面一个平形四边形绕点O旋转180°,学生动手后发现:平行四边形ABCD旋转180°后所得的像与原图形重合。师:为什么重合?师:作适当解释或学生自己发现:∵OA=OC,∴点A绕点O旋转180°与点C重合。同理可得,点C绕点O旋转180°与点A重合。点B绕点O旋转180°与点D重合。点D绕点O旋转180°与点B重合。

2、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后,所得到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pointsymmetry)图形,这个点叫对称中心。

师:等边三角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生:不是。

3、想一想: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答:是轴对称图形。

平形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答:不是轴对称图形。

4、两个图形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O旋转180°后,能够和另外一个图形互相重合,我们就称这两个图形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不同点:前者是一个图形,后者是两个图形。

相同点:都有旋转中心,旋转180°后都会重合。

做一做: P109

5、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得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对称中心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的线段

通过中心对称的概念,得到P109性质后,主要是理解与应用。如右图,若A、B关于点O的成中心对称,∴点O是A、B的对称中心。

反之,已知点A、点O,作点B,使点A、B关于以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让学生练习,多数学生会做,若不会做,教师作适当的启发。

做P106例2,让学生思考1~2分钟,然后师生共同解答。

(P106)例2 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O是对称中心,

EF经过点O,分别交AB、CD于E、F。

∴点E、F是关于点O的对称点。

∴OE=OF。

四、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例 如图,已知△ABC和点O,作△A′B′C′,使△A′B′C′与△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先让学生作点A关于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Aˊ,

同理:作点B关于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Bˊ,

作点C关于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Cˊ。

∴△AˊBˊCˊ与△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也会作。解:略。

课内练习P110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些什么?

1、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会作中心对称图形,关键是会作点A关于以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Aˊ。

3、我们已学过的中心对称图形有哪些?

作业

P110 A组1、2、3、4,B组5、6必做C组7选做。


高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2021二年级数学整合教案范文

最新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例文

最新二年级数学课教案设计意图模板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最新文案

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文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三维目标2021例文

数学二年级上册优秀教案五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数学教案最新例文

最新二年级数学求路程教案文案

    42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