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一课件

泳泳0分享

人生要敢于理解挑战,经受得起挑战的人才能够领悟人生非凡的真谛,才能够实现自我无限的超越,才能够创造魅力永恒的价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数学必修一课件,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数学必修一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教材共分两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的概念,依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应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某些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概念.

教学难点:领会函数单调性的实质与应用,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的概念。

教学关键: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出发,讲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了解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并能根据函数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2.能力目标:通过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探索等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求知__。领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通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掌握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展开探索过程,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本节课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只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自觉的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并且加入激励性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学习方法

自我探索、自我思考总结、归纳,自我感悟,合作交流,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问题情景,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引入,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例题分析与巩固练习,回顾总结和课外作业六个板块。这里分别就其过程和设计意图作一一分析。

(一)问题情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设计了多个生活背景问题,并就图表和图象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一系列问题和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__,为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做好铺垫。(祥见课件)

新课程理念认为: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本节课所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

(二)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引入

1.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请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已学过的函数y=2x+4,,的图象的动态形式形象出x、y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感性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观察下列函数图象,从左向右看图象的变化趋势?

问题2:你能明确说出“图象呈上升趋势”的意思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总结,得到单调性的“通俗定义”:

从在某一区间内当x的值增大时,函数值y也增大,到图象在该区间内呈上升趋势再到如何用x与f(x)来描述上升的图象?

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几何画板的灵活使用,数形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图形语言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翻译变得轻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新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学生已学过的一次y=2x+4,,的图象的动态形式形象地反映出x、y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感性认识。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入手,探讨单调性的概念,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从图形、直观认识入手,研究单调性的概念,其本身就是研究、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三)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归纳:如何使用数学语言来准确描述函数的单调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出增函数的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讨论概念中的关键词和注意点。

定义中的“当x1x2时,都有f(x1)

注意:(1)函数的单调性也叫函数的增减性;

(2)注意区间上所取两点x1,x2的任意性;

(3)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

让学生自已尝试写出减函数概念,由两名学生板演。提出单调区间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给出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概念,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其实也叫做函数的增减性,它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同时明确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这样处理,同时也是让学生感悟、体验学习数学感念的方法,提高其个性品质。

(四)例题分析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象法和定义法。

2.例2.证明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照定义进行分析,明确本题要解决什么?定义要求是什么?怎样去思考?通过自己的解决,总结证明单调性问题的一般方法。

变式一:函数f(x)=-3x+b在R上是减函数吗?为什么?

变式二:函数f(x)=kx+b(k<0)在R上是减函数吗?你能用几种方法来判断。

变式三:函数f(x)=kx+b(k<0)在R上是减函数吗?你能用几种方法来判断。

错误:实质上并没有证明,而是使用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例题设计意图: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象法和定义法。例1是教材中例题,它的解决强化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依托具体问题,对单调区间这一概念的再认识;要了解函数在某一区间上是否具有单调性,从图上进行观察是一种常用而又粗略的方法。严格地说,它需要根据单调函数的定义进行证明。例2是教材练习题改编,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使用定义证明的一般步骤:任取—作差(变形)—定号—下结论,通过例2的解决是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概念进行简单论证的基本方法,强化证题的规范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例3是教材例2抽象出的数学问题。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解题的规范性,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一些常见的变形方法。

(五)巩固与探究

1.教材p36练习2,3

2.探究: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有什么规律?

(几何画板演示,学生探究)本问题作为机动题。时间不允许时,就为课后思考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象,对函数是否具有某种性质作出一种猜想,然后通过推理的办法,证明这种猜想的正确性,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数学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证明或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达到巩固,消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强化解题步骤,形成并提高解题能力。对练习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总结。

(六)回顾总结

通过师生互动,回顾本节课的概念、方法。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同学们要切记: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同时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要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正确进行判断和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体会数学的和谐美。

(七)课外作业

1.教材p43习题1.3A组1(单调区间),2(证明单调性);

2.判断并证明函数在上的单调性。

3.数学日记:谈谈你本节课中的收获或者困惑,整理你认为本节课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1、2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增、减函数的概念,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解题规范化的训练,并且以此作为学生对本结内容各项目标落实的评价。新课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作业3这种新型的作业形式是其很好的体现。

(七)板书设计(见ppt)

五、评价分析

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了:第一.教要按照学的法子来教;第二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新概念间寻找“最近发展区”;第三.强化了重探究、重交流、重过程的课改理念。让学生经历“创设情境——探究概念——注重反思——拓展应用——归纳总结”的活动过程,体验了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成为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本节课围绕教学重点,针对教学目标,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__引趣,并注重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是顺应新课改要求的,是研究性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高一数学必修一课件篇2

二次函数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高一数学必修一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 的解;

(5)某校20__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 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__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 ”符号填空:

(1)8 N; (2)0 N;

(3)-3 Z; (4) Q;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美国 A,印度 A,英国 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 , 若3∈P且-1 P,求实数m的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 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高一数学必修一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矩形的判定定理并会用矩形的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意义,并会求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3.会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并逐步学会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

4.经历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的引导建模和自主建模过程。

【重、难点】

建模研究课六(市级公开课):范波矩形判定教案2017.3.7(同题异构)重点:会用矩形的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难点:综合运用矩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进行计算与证明.

【教学过程】

一、活动1

1、模型准备:一天,小丽和吴娟到一个商店准备给今天要过生日的肖华买生日礼物,选了半天,她们俩最后决定买相框送给她,在里面摆放她们三个好朋友的相片,为了保证相框摆放的美观性,她们选择了矩形的相框,那么她们是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她们拿的'就是矩形相框呢?

2、模型构成与求解分析:度量角

抽象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反过来,四个角(或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如果是,请给出证明.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90°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证明:∵ ∠A=∠B=90°

∴ ∠A+∠B=180°

∴AD∥BC

同理可证:A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又∵ ∠A=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

3、归纳总结: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追问:两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建模成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归纳,形成结论,再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2

1、学生自主建模:

除度量角度之外,她们需要度量什么也能知道做好的相框是矩形呢?

猜测(1)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吗?

猜测(2)当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扭动成矩形时,它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反过来,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吗?如果是, 请给出证明.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AC=BD。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证明: ∵ AB=CD, BC=BC, AC=BD

∴ △ABC≌ △DCB(SSS)

∴∠ABC=∠DCB

∵ AB//CD

∴ ∠ABC+∠DCB=180°

∴ ∠ABC=∠DCB=90°

又∵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BCD是矩形

2、判断:(1)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吗?

3、归纳总结: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设计意图:再次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从另一角度建模成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归纳,形成结论,再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生活经验找出平行四边形与矩形对角线的区别。深化学生对“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的这一基本模型的理解。

三、模型验证与应用

(一)在四边形ABCD中,AB=DC,AD=BC.请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CD是矩形.你添

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二).判断题

1、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2、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3、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5、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6、 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7、 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意图:找区别,深化知识。提高学生辨别能力。提高判断能力,能用“说理”来得结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三).说一说 、练一练:

例1.如图,直线 l1∥l2,A、C是直线 l1上任意两点,AB⊥ l2 ,CD⊥ l2 ,垂足分别为B、D.线段AB、CD相等吗?为什么?

解:由AB⊥l2 ,CD⊥ l2 ,

可知AB ∥ CD.

又因为l1∥l2 ,

所以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

定义、性质: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练习:

在直线 l1上任意取两点E、F,连接EB、ED、FB、FD。问: △EBD与△FBD的面积有何关系?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后,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定义和性质,同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同底等高”的内涵。

例2 如图,在△ABC中,点D在AB上,且AD=CD=BD,DE、DF分别是∠BDC、

∠ADC的平分线。

问题1:这里有几个等腰三角形?它有什么特殊性质?

问题2:由DE、DF分别是∠BDC、∠ADC的平分线,你能想到什么?

建模研究课六(市级公开课):范波矩形判定教案2017.3.7(同题异构)问题3:四边形FDEC是矩形吗?为什么?

练习.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点D是AB的中点,DE、DF分别是△BDC

△ADC 的角平分线。 求证:四边形DECF是矩形。

设计意图:“新知”与“旧知”的结合,题1做铺垫,为题2学生自主书写做

好准备。

a2431163

例 3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E、F、G、H分别是AO、BO、CO、DO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变式: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G 、 H分别是AO 、BO 、CO 、 DO上的一点 ,且AE=BF=CG=DH. 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建模研究课六(市级公开课):范波矩形判定教案2017.3.7(同题异构)

设计意图:在前一题的铺垫下,通过“变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

四、小结收获:

矩形判定口诀:任意一个四边形,三角直角定矩形。对于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即可定;对线相等也矩形。

五、反馈练习:

1.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B.有两条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矩形;

C.有一组对边平行,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D.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120°,矩形的宽为3,则矩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

3.如图所示,矩形ABCD中,AE平分∠BAD交BC于E,∠CAE=15°,则下面的结论:①△ODC是等边三角形;②BC=2AB;③∠AOE=135°;④S△AOE=S△COE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高一数学必修一课件篇5

目标:

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批 注

重点: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高中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

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一年,…

4、本节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新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

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 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后练习册,教材上每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适当阅读一些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

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书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选修系列),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个系列)

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②提供多样程,适应个性选择; 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⑧体现数学的化价值; 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程的整合; 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5.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时,必修① 第一13时(4+4+3+1+1)+第二14时(6+6+1+1)+第三9时(3+4+1+1);必修②第一8时(2+2+2+1+1)+第二10时(3+3+3+1)+第三9时(2+3+3+1)+第四9时(2+4+2+1).

上方式:每周新授5节,问题集中1节(双节连排时)。

学习方式:预习后做节后练习;补充知识写在书的边缘;

主要活动:学校、全国每年的数学竞赛;数学外活动等。

6.作业要求: (期末进行作业评比)

① 堂作业设置两本;② 提倡用钢笔书写,一律用铅笔、尺规作图,书写规范;③ 墨迹、错误用橡皮擦擦干净,作业本整洁;④ 批阅用“?”号代表错误,一般点在错误开始处;⑤ 更正自觉完成;⑥ 练习册同步完成,按进度交阅,自觉订正;⑦ 当天布置,当天第二节晚自习之前交(若无晚自习,则第二天早读之前交)。⑧ 每次作业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每本作业本完成后自行统计得分并上交科代表审核、教师评定等级,得分A,B为优良等级,A为优秀等级。

三、了解情况:

初中数学开情况;暑假自学情况;作图工具准备情况。

四.请同学们预习教材.

    46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