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一数学课件
课件对我们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所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2高一数学课件,方便大家学习。
2022高一数学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重要性:正、余弦定理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之后要掌握的两个重要定理,运用这两个定理可以初步解决几何及工业测量等实际问题,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2)重点、难点。
重点:正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知识证明定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要学生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和内容;
②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③了解向量知识的应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调控课堂,适时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分如下几个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1、定理推导
2、证明定理
3、总结定理
4、归纳小结
5、反馈练习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课堂引入:
正余弦定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航海,测量天体运行,那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呢?
(2)定理的推导。
首先提出问题:RtΔABC中可建立哪些边角关系?
目的: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定理内容,猜想,再完成一般性的证明,具体环节如下:
①引导学生从SinA、SinB的表达式中发现联系。
②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特点,有A边A角,B边B角;
③接着引导:能用C边C角表示吗?
④而后鼓励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成立了,对任意三角形成立吗?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便是让学生体验了发现的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内容入手,观察发现,然后产生猜想,进而完成一般性证明。
这个过程采用了不断创设问题,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
第二步证明定理:
①用向量方法证明定理:学生不易想到,设计如下:
问题:如何出现三角函数做数量积欲转化到正弦利用诱导公式做直角难点突破
实践:师生共同完成锐角三角形中定理证明
独立:学生独立完成在钝角三角形中的证明
总结定理:师生共同对定理进行总结,再认识。
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我注重“重过程、重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育学生独立严谨科学的求学态度,使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在定理总结之后,教师布置思考题:定理还有没有其他证法?
通过这样的思考题,发散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禁锢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例题设置。
例1△ABC中,已知c=10,A=45°,C=30°,求b.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①加深对定理的认识;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ABC中,a=20,b=28,A=40°,求B和C.
例3 △ABC中,a=60,b=50,A=38°,求B和C.其中①两组解,②一组解
例3同时给出两道题,首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同时让两学生板演,以便两题形成对照、比较。
可能出现的情况:两个学生都做对,则继续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让学生来分析看似一样的条件,为何①二解②一解情况,如果第二同学也做出两组解,则让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评判,发现问题,找出对策。
设计意图:
①增强学生对定理灵活运用的能力
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竞争的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步。
(4)归纳小结。
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图表
使学生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三角形解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对题型进行归纳小结。
这样的归纳总结是通过学生实践,在新旧知识比照之后形成的,避免了学生的被动学习,抽象记忆,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认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5)反馈练习:
练习①△ABC中,已知a=60,b=48,A=36°
②△ABC中,已知a=19,b=29,A=4°
③△ABC中,已知a=60,b=48,A=92°
判断解的情况。
通过学生形成性的练习,巩固了对定理的认识和应用,也便于教师掌握学情,以为教学的进行作出合理安排。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2022高一数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的表示法,能够根据通项公式写出的项.
2.通过定义的归纳概括,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有关实际应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的定义的归纳与认识;教学难点 是与函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媒体资料),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开始我们研究一个新课题.
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场地上堆放了一些圆钢,最底下的一层有100根,在其上一层(称作第二层)码放了99根,第三层码放了98根,依此类推,问:最多可放多少层?第57层有多少根?从第1层到第57层一共有多少根?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层层的去数,而是要但求如何去研究,找出一般规律.实际上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的一列数
(板书) 象这样排好队的数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板书)第三章
(一)的概念
二.讲解新课
要研究先要知道何为,即先要给下定义,为帮助同学概括出的定义,再给出几列数:
(幻灯片)
①自然数排成一列数:
②3个1排成一列:
③无数个1排成一列:
④的不足近似值,分别近似到 排列起来:
⑤正整数 的倒数排成一列数:
⑥函数 当 依次取 时得到一列数:
⑦函数 当 依次取 时得到一列数:
⑧请学生观察8列数,说明每列数就是一个,中的每个数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这样就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
(板书)1.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
为表述方便给出几个名称:项,项数,首项(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以上述八个为例,让学生练习某一个的首项是多少,第二项是多少,指出某一个的一些项的项数.
由此可以看出,给定一个,应能够指明第一项是多少,第二项是多少,……,每一项都是确定的,即指明项数,对应的项就确定.所以中的每一项与其项数有着对应关系,这与我们学过的函数有密切关系.
(板书)2.与函数的关系
可以看作特殊的函数,项数是其自变量,项是项数所对应的函数值,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 ,或是正整数集 的有限子集 .
于是我们研究就可借用函数的研究方法,用函数的观点看待.
遇到数学概念不单要下定义,还要给其数学表示,以便研究与交流,下面探讨的表示法.
(板书)3.的表示法
可看作特殊的函数,其表示也应与函数的表示法有联系,首先请学生回忆函数的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相对于列表法表示一个函数,有这样的表示法:用 表示第一项,用 表示第一项,……,用 表示第 项,依次写出成为
(板书)(1)列举法
.(如幻灯片上的例子)简记为 .
一个函数的直观形式是其图象,我们也可用图形表示一个,把它称作图示法.
(板书)(2)图示法
启发学生仿照函数图象的画法画的图形.具体方法是以项数 为横坐标,相应的项 为纵坐标,即以 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点(以前面提到的 为例,做出一个的图象),所得的的图形是一群孤立的点,因为横坐标为正整数,所以这些点都在 轴的右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的项数.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有些函数可以用解析式来表示,解析式反映了一个函数的函数值与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类似地有一些的项能用其项数的函数式表示出来,即 ,这个函数式叫做的通项公式.
(板书)(3)通项公式法
如 的通项公式为 ;
的通项公式为 ;
的通项公式为 ;
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表示了的第 项,又是这个中所有各项的一般表示.通项公式反映了一个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给了的通项公式,这个便确定了,代入项数就可求出的每一项.
例如, 的通项公式 ,则 .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一个函数未必能用解析式表示一样,不是所有的都有通项公式,即便有通项公式,通项公式也未必唯一.
除了以上三种表示法,某些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这个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叫做递推公式.
(板书)(4)递推公式法
如前面所举的钢管的例子,第 层钢管数 与第 层钢管数 的关系是 ,再给定 ,便可依次求出各项.再如 中, ,这个就是 .
像这样,如果已知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叫做这个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是所特有的表示法,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递推关系,一是初始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可由学生举例,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
三.小结
1.的概念
2.的四种表示
四.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
(一)的概念 涉及的及表示
1.的定义
2.与函数的关系
3.的表示法
(1)列举法
(2)图示法
(3)通项公式法
(4)递推公式法
探究活动
将边长为 厘米的正方形分成 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数出其中所有正方形的个数.
解: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归纳猜想边长为 厘米的正方形中的正方形共有 个.
2022高一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
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
(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综合运用.
②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
③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
④补充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值、最小值问题.
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
问题就是(板书)“”
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忆他是怎样算的.(由一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
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讲解新课
(板书)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1.公式推导(板书)
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
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和表示,得
,有以下等式
,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似乎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
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
,
于是有:.这就是倒序相加法.
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于是.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
2.公式记忆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项和的两个公式.
3.公式的应用
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
例1.求和:(1);
(2)(结果用表示)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
例2.等差数列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
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必须是正整数.
三.小结
1.推导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思路;
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四.板书设计
2022高一数学课件篇4
1。5(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实例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意义。
能够在简单的问题情境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概念引入
早在战国时期,《墨经》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是为大故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是为小故。
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充分说明,没有这个必要等,在数学中,也讲充分和必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教材第一章第五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二、概念形成
1、首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若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
(4)若ab=0,则a=0。
解答:命题(2)、(3)、(4)为真。命题(4)为假;
2、请同学用推断符号写出上述命题。
解答:(1)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
(4)ab=0a=0。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继续结合上述实例说明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中,我们称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是这个整数必是偶数的充分条件,可以解释为:只要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成立,这个整数必是偶数就一定成立;而称这个整数必是偶数是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的必要条件,可以解释成如果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成立,就必须要这个整数必是偶数成立
充分条件:一般地,用、分别表示两件事,如果这件事成立,可以推出这件事也成立,即,那么叫做的充分条件。[说明]:①可以解释为:为了使成立,具备条件就足够了。②可进一步解释为:有它即行,无它也未必不行。③结合实例解释为:x=0是xy=0的充分条件,xy=0不一定要x=0。)
必要条件:如果,那么叫做的必要条件。
[说明]:①可以解释为若,则叫做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②无它不行,有它也不一定行③结合实例解释为:如xy=0是x=0的必要条件,若xy0,则一定有x若xy=0也不一定有x=0。
回答上述问题(1)、(2)中的条件关系。
(1)中: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2)中: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充分条件;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的必要条件。
4、拓广引申
把命题: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中的条件与结论分别记作与,那么,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同与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可分为四类:
(1)充分不必要条件,即,而
(2)必要不充分条件,即,而
(3)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即,又有
(4)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即,又有。
三、典型例题(概念运用)
例1:(1)已知四边形ABCD是凸四边形,那么AC=BD是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什么条件?为什么?(课本例题p22例4)
(2)是的什么条件。
(3)a+b是1,b什么条件。
解:(1)AC=BD是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充分不必要条件。
(3)必要不充分条件。
[说明]①如果把命题条件与结论分别记作与,则既要对进行判断,又要对进行判断。②要否定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则只需举一反例即可。
例2:判断下列电路图中p与q的充要关系。其中p:开关闭合;q:
灯亮。(补充例题)
[说明]①图中含有两个开关时,p表示其中一个闭合,另一个情况不确定。②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通过图示,深化概念认识。
例3、探讨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充要关系。(补充例题)
(1)头发长,见识短。(2)骄兵必败。
(3)有志者事竟成。(4)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6)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说明]通过本例,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22练习1。5(1)
2:填表(补充)
pqp是q的
什么条件q是p的
什么条件
两个角相等两个角是对顶角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边形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平行边形
a=bac=bc
[说明]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新知,反馈教学效果。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
推断符号,
充分条件的意义命题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
必要条件的意义
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判别步骤:
①认清条件和结论。
②考察pq和qp的真假。
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判别技巧:
①可先简化命题。
②否定一个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③将命题转化为等价的逆否命题后再判断。
六、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课本P/24习题1。51,2,3。
五、教学设计说明
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以及下节课中充要条件与集合的概念一样涉及到数学的各个分支,用推出关系的形式给出它的定义,对高一学生只要求知道它的意义,并能判断简单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由于充要条件与命题的真假、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为此,教学时可以从判断命题的真假入手,来分析命题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否充分,从而引入充分条件的概念,进而引入必要条件的概念。
3、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一些熟悉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引出必要条件的概念。
4、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始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结合相关学科及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给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2022高一数学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