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案
推荐文章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