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件5篇
语文的教学课件很有意义的。教学设计是老师对每一课时做的特定教学方式的规划,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件,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件(精选篇1)
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件(精选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__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__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件(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0页课堂活动。
摆一摆,填一填
⑴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8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几份?
2、练习十六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件(精选篇4)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课本第26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小学一、二年级一直有计算的内容,这部分是对计算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而三年级的上册所学的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主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对原来的乘法的质的突破,也是对后面进一步学习乘法打下最基础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竖式以及十位部分怎样写。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一流,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硬件保障。
学生在第五册已学习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本单元第一课时已学习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学生已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能力。估计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上,学生可能有难度,这是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能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看图编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座美丽、壮观的高楼大厦。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根据所编问题独立列式:1412=
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探计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先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发表意见。)
B、师:根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估算是不行的,须计算。)
2)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先让学生独立探索(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计算方法,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②小组交流可以是同桌两人交流,也可以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③汇报结果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交流结果。
通过汇报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1410=14010层住几户142=282层住几户140+28=16812层一共住几户第二种方法:1214=1227=247=168第三种方法:1210=120124=48120+48=168第四种方法:14122814168把这几种计算方法都展示出来,然后要求:
1)进行比较,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2)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你能理解吗?
3)比较,说说区别与联系。主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加以归纳与指导。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进行计算,必须让学生理解算式中的每一层含义。通过提问,回答,教师板书:1412
2814214141016828+140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6页:试一试
2、课本27页:练一练在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算理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盒。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盒11元。买书包和文具盒各花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件(精选篇5)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利用音像教材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课题研究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养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为目的,试图通过对教学的科学设计,实现音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探究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全课采用启发式电化教学,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首先设计一道准备题,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通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与表象,在教师适时启发点拔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遇问题的学习及解决问题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主动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教学目的:
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2。能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
3。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
4。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电教媒体:微机及配套大屏幕、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一)前提诊测(投影片)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由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
[评析:旧知的再现,针对性强,抓住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
当的铺垫。]
(二)引人课题
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引导思疑
1。创设动态情境,准确理解题意。
微机屏幕显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微机演示)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学生观察后提问: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板书:人:两个时间:同时地点:两地
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
[评析:运用微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
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扫除了障碍。]
2.观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准备题中的表格。
根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学生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
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
填完上表后让学生讨论:
①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评析: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准备题的设计正是考虑了这一要求。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里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拔,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下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三、引思解疑
l。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①让学生说说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微机屏幕显示线段图(标出运动方向、有关数据及问题)。
③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想象两人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的过程。
(3)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问:怎样求两家的距离?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
①求两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来。
644+704
②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65+70)4
4。比较两种算法。
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评析:前面准备题已通过微机向学生提供了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表象,又通过填表、分析,学生已准确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例5的解答已经是水到渠成。然而教师并不急于呈现答案,而是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先启迪学生复述题意、想象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的情景,再画出线段图,进一步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找到答案,化解难点,真正体现了启发式电化教学解决难点的媒体策略思想。整个例题的解答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前面提供的表象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意义建构的较高层次。]
5。做一做(投影)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路程。
每分60米每分75米
a。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米
b。756表示()
c。两地间的路程:()()+()()=()米
另一种解法:
a。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两地间的路程是[()+()]()=()米
②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拓思创新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0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使知识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