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数学 > 数学教案 > 三年级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简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简洁

开鹏0分享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简洁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课件很有意思的。象形字的构字方法是描绘物体轮廓,突出物体特征。作为原始的造字方法,象形字对了解和识记现今使用的汉字有重大意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简洁,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简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简洁【篇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是学生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100以内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属于后续型学习内容。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教材第10页例1,教材呈现了同学们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例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问题,教材从解决问题入手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和算理,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而简便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能正确进行口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算理的发展,体会算法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口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口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热身

64+5=6935+30=65

79+4=8348+30=78

66+8=7453+40=93

要求:“飘”算式,学生抢答,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各选取一题要求学生汇报口算思路,强调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师:左边这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右边这组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左边这组两位数加一位数先加哪个数位上的数,再加哪个数位上的数?

追问:右边这组两位数加整十数又是怎么算的?

归纳算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先加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

2.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春天到了,学校组织了春游活动。三年级的小朋友已经在操场排好了整齐的队伍。这时先来了一辆大巴车。

(1)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三(1)班有35人,三(2)班有34人,三(3)班有39人,大巴车限乘70人。

追问:限乘70人是什么意思?

强调:车上的人数要小于等于70人。

(2)那该怎么安排坐车呢?安排哪两个班级先上车呢?

预设1:三(1)班和三(2)班先上车。

预设2:三(1)班和三(3)班先上车。

预设3:三(2)班和三(3)班先上车。

(老师适时板书:三(1)班和三(2)班,三(1)班和三(3)班,三(2)班和三(3)班。)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师:三(1)班和三(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该怎么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指名回答,并板书:35+34=69(人)

追问:35+34你是怎么口算出来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预设1:30+30=60,5+4=9,60+9=69。

引导:把35拆成30和5,把3拆分成30和4,先算30+30=60,再算5+4=9,再算60+9=69。

评价:用到了“先算、再算”的词语,希望接下去的回答都能用到这两个词语!

小棒直观图释义(课件演示)。

师:实际上,这样的计算过程可以用小棒来表示。35用3捆小棒和5根小棒来表示,34可以用3捆小棒和4根小棒来表示。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5根和4根合起来是9根。两部分合起来是69根。

预设2:把35拆成30和5,把34拆成30和4,先算5+4=9,再算30+30=60,再算60+9=69。

师:这是先算个位上的数,再算十位上的数。在口算时,我们也可以先加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

预设3:把34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计数器拨数释义(课件演示)。

师:这样的计算过程也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35在计数器上怎么拨?加34又是怎么拨的?

强调:先加30,再加4,跟刚才的计算过程一样。

预设4:把34拆成30和4,先算35+4=39,再算39+30=69。

预设5:把35拆成30和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预设6:把35拆成30和5,先算5+34=39,再算30+39=69。

3.对比归纳,优化算法。

师:你们具有数学家的头脑,想出了这么多种计算方法。这几种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吗?

预设1:得数都一样。

预设2:都是分一分。

归纳:这些方法都采用了拆分的方法,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或者先加一位数,再加整十数,或者十位和个位分别加一加,再把两部分合起来,把这样的计算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师:你更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小结:哪种计算方法能使你的计算变得既简洁又方便、正确率又高,你就选择哪种算法。

4.比较人数,得出结论。

追问:三(1)班和三(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全班齐答:三(1)班和三(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2)教学例2

师:那么三(1)班和三(3)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汇报,老师指名回答,并板书:35+39=74(人)

师:你是怎么口算出来的呢?像老师这样记录在纸上,写得又快又好!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汇报。

预设1:我把35分成30和5,39分成30和9,先算30+30=60,再算5+9=14,再算60+14=74.

预设2:我把35分成30和5,先算39+30=69,再算69+5=74.

预设3:我把39分成30和9,先算35+9=44,再算35+44=75.

预设4:我把35拆成30和5,先算30+39=69,再算69+5=74。

预设5:我把35拆成30和5,先算5+39=44,再算30+44=74。

追问:三(1)和三(3)可以合成一辆车吗?

指名学生回答,比大小得出结论。

5.对比分析,寻找异同

师:比一比,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1: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预设2:其中一个加数相同。

预设3:都是三十几加三十几。

师:有什么不同点?

预设1:得数不同。

预设2:另一个加数不同。

师:都是35加三十几,怎么一个得数是六十多,一个得数七十多呢?

指名学生回答。

小结:左边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右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6.经历计算,完整解题。

师:那么三(2)班和三(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请你按照第二题的格式,写一写,算一算,再跟限乘70人比一比。

指明学生汇报,全班齐答。

(三)练习巩固

1.写出十位上的数。

过渡:春天也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小蜜蜂也出动了,请你帮帮小蜜蜂采花蜜。

师:请你想一想花朵下面是几?完成学习单的第一题。

指明学生汇报。

要求:左边一组和右边一组分别选择一题,请小朋友说一说思路。

强调:两位数加两位数,要先看个位相加是否满十,再看十位上的数相加的结果。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十位上的数加一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十位上的数相加还要再加上进位的一。

2.口算(练习二第2题)

过渡:春天也是放风筝的季节。老师带来了几款风筝,你喜欢哪款,算出它的结果,再来放飞它。

形式:学生抢答,说完整算式,算对了就能成功放飞风筝。

3.打地鼠。

师:地瓜田里来了一群淘气的小地鼠,农民伯伯可愁死了,想请小朋友帮他打打地鼠,找找地鼠的好朋友,这样就能一次__两只地鼠了。

形式:学生抢答,先说算式,再上台来“打”地鼠。

追问:请你找找63的好朋友,写出得数是63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

学生汇报,师分类板书:

预设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追问:个位相加和十位相加只要怎么样,算式就能成立呢?

预设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追问: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啊?

强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只要个位相加等于3,十位相加等于6。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只要个位相加等于13,十位相加等于5,再加进位的1等于6.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趟数学之旅,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简洁【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__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捐款

黄娜

董泽

李彤

张阳

任一

捐物

孟涛

李彤

任一

吴越

张恒

张旭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

方案一:

捐款

李彤

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李彤

任一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

方案二:

捐款

李彤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方法三:5+4=9(口答)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互评生评师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简洁【篇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

完成表格)

姓名肖宇涵笔画数23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7+5+9)÷3=7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

(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

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

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三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三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

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

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

(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

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

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

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

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

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

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

3.假如__人数多一些

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

4.再让学生比眼力

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简洁【篇4】

教学内容:

p.4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通过复习和整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有关重点知识点写在作业本上)

1、复习的数位顺序表,回答并板书成:……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十分、百分、千分。

亿级、万级、个级、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

并回答以下问题:

小数点左边的是()部分,右边的是()部分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表示几个();左边第二位是()位,表示几个();千分位是小数点()边的第()位。小数部分的位是()位,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

(补充:整数部分的位没有,小数部分的最低位没有。)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一样,相邻数位的进率是10。

2、复习小数性质:

(要求一字不差的背诵并用来做相关的练习的)。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求近似数:

举例:9.8125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方法指导(以整数为例):

先看整数部分,是“9”,两种可能:不变“0”,多1“10”;

再看后面一位,是“8”,那就多1是“10”。

4、复习“改写”:指名说说“改写”的要求:

大小不变。

举例:5403000添上分级线,读一读。

改写成万为单位的:540.3万(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改写成亿为单位的:0.05403亿(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不够的的位数用“0”补足。)。

5、说说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二、练习与应用

1、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整数“1”。先分别把图中的涂色部分用小数表示出来,再读一读。

说一说:条形表示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

方格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指名说说各个小数,特别是最后一个,有可能会出现“2.6”,要引导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2、你能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吗?

补充另一个相似的数轴,把0.1、0.2等换成1、2学生观察两条数轴后说说每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

再依次填写各个对应的方框。书上的第一个方框有可能会出现0.3,要引导学生辨析。

3、写一写、读一读:学生独立填写后交流。

图1:价钱一般要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图2:一大格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就是十分之几,用0.7表示。

图3:温度计上的刻度由于太密,有的数简写了。37是人体的正常体温。

图4:可能会问题比较多,可一一板书后加以辨析。

特别是“13.5”,强调单位名称的不同,前面的数也不同;

以“米”为单位的,第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分米,第二位表示的是厘米,第三位表示的是毫米。

4、读出下面各数,再说一说各是几位小数。

重点指名让学生说说各数中的“5”分别表示多少?

5、完成书上的填空。

其中第2小题,要区别“计数单位”和“数位名称”的联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简洁【篇5】

①9分米是1米的()(填分数),写成小数是()。

②《新华字典》厚约5厘米,写成分数是()米,写成小数是()米。

③8角2分是1元的()(填分数),写成小数是()元。

④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1份用分数表示为(),用小数表示为()。0.36表示()分之()。

⑤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2角=()元  3角8分=()元  18厘米=()米  4分米=()米

0.03米=()厘米  0.6元=()角  0.58元=()分=()角()分

0.48米=()厘米=()分米()厘米

2米4厘米=()米  8千克4克=()千克  5元5分=()元

4米8分米=()米  1米3分米7厘米=()米

4千克350克=()千克  2米4厘米=()米

4元5分=()元  2升80毫升=()升

    71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