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
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如何写。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篇1)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篇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具准备:
直尺、小棒
教学过程:
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或“=”。
一、数学活动
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
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
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
二、运用知识模型
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
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
2、初步会读一般的多位数,并说出数的组成。(中间不含0的多位数)
3、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读出大数,说出数的组成
能将大数正确的分级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引入
1、你知道吗?上海的一些区县的人口数(年)
南汇699119闸北区707869浦东新区1766946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谁知道,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呢?
请你读一读:1295330000
1)我们曾经认识了哪些数位?它们相对应计数单位是什么?
生:我们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它们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万、……
小结:正如我们所说的个、十、百、千、万、还有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生:10个一万是十万,计数单位是十万。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生1:10个十万是百万,计数单位是百万。
生2: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计数单位是千万。
生3:10个一千万是亿,计数单位是亿。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师:因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所以叫十进制计数法。
探究二:介绍四位分级法。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很久以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用四位一级的方法计数,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个级表示多少“一”;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亿级,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2)我们来看上海的人口:16737700,这个数分为几级呢?万级上表示多少?个级呢?
16737700是由()个万和()个一组成的。
生:16737700,这个数分为二级
万级上表示1673个万,个级上表示7700个一。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填空
(1)10个一万是(),10个一百万是()。
(2)10个一亿是(),10个十亿是()。
(3)一百万里有10个(),有100个()。
练习二
(1)2100350里有()个一。
(2)1023003405里有()个亿()个万和()个一。
课后小结
四、本课小结
在读大数时,利用数位分级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准更快的读数。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然数。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和十进位值制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一)导入
1.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数,找一找。(人数、男生数、女生数、年龄、身高、体
2.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可是数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了解古代计数方法
1.师:你知道远古时代的人是以什么为生吗?(打猎)对,他们以打猎为生,每次捕到猎物或捞到鱼需要知道捕获的数量,他们也需要数数,记录数的多少,但和那时的方法和现在不同,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摆石子、刻痕、结绳计数)
2.课件出示:图片
师: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在木头上刻道来计捕鱼的条数的道理也是一样。刻道计数和结绳计数也是如此。
3.课件出示:
师:这是我国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上的“数”字,这个字就源于结绳记事。
4.师:大家想,随着人们捕猎技术的进步,捕猎工具的发展,打到的猎物就会越来越多,相应的计数时,摆的石子就会越来越多,还是很不方便。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数的产生,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体会古代计数方法的不便,产生对数字的需求。】
(三)符号记数
1.师: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以后又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
2.通过介绍古埃及人记数符号,揭示计数法就是表示计数单位的个数,体会没有位值带来的不便。
(1)课件出示:
师:这是古埃及人设计的计数单位。
(2)课件出示:
师:看看这个数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是多少?(4217)你是怎么想的。
(3)师:要想知道这个数表示多少,就必须看清有什么计数单位和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师:你能用古埃及的计数方法表示出太阳的直径1389000千米吗?试一试。
(5)课件出示:
(6)师:通过自己的尝试,你有什么感觉?(麻烦)
(7)师:请你想一想,这种计数方法为什么会这么麻烦?(每个计数单位都要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数时,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就要画几次)
3.介绍阿拉伯数字
(1)课件出示:
(2)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
公元八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阿拉伯数字”。
【设计意图:在用古埃及记数符号表示太阳直径的过程中,体会没有位置制时记数的麻烦。通过介绍其他各国的记数符号,体会同意数字的必要性。】
二、认识自然数及新的计数单位等,整理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一)认识自然数
1.师:用这10个数字能表示多少数?
2.师: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3.看教材第17页
4.师:通过看书,你还了解到了自然数的哪些知识。
(二)十进制计数法的原则,体会位值制的价值。
1.师:为什么仅仅这10个数字就能表示出许许多多的数呢?比如:999,都是9,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9在不同的数位)
2.师:对,因为9在不同的位置,在右边表示9个一,在中间表示9个十,在左边9个百。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大小就不同,这样不用发明那么多的符号了,记数也不用那么麻烦了。(课件演示)
3.师:如果再加1个石子,右边的9就达到10个,就可以放到中间,中间又够10组,就可以放到更高的位置,同样再够10组,就要再往左进一位。(课件演示)
4.师:这就是人类的进步,能用位置来区分计数单位的不同,它使记数变得简单。
【设计意图:以“999”为例,认识位值制,感受它给计数带来的便利。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原则,即“满十进一”。】
(三)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级,整理数位顺序表
1.师:这里的位置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数位”,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师:你还能继续说出新的计数单位吗?它们所在的数位又叫什么呢?还有更高的吗?
3.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4.师:我国习惯从个位起,每四位一级,分别是哪几个数级?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类推迁移规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及数级,掌握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三、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1题。
2.教材第22页第2题。
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篇5)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模型,并运用建构的规律解决问题,在建构、运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小黑板、计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注意了,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很精彩,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里面的孙悟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他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他对身边的两只猴子说:“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2只猴子吧!”这两只猴子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外面的猴子听说后又进来一些猴子。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猴子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点行不行啊?”所有的猴子都听到分桃子了,一起跑到孙悟空身边。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规律,发现规律。
㈠师:同学们,小猴子和孙悟空都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预设)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到4个桃子。
师: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生:……(计算的)
师:能列出算式吧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结合板书把算式补充完整。
板书①8÷2=4、②80÷20=4、③800÷200=4
㈡1、这些都是什么运算的算式,第一竖的数叫什么?第二竖的数又叫什么?第三竖的数又叫什么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意图:这样预设,给学生创设发挥的空间,要比直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预留的思维空间要大,课堂上观察学生反应情况,学生发现不了,再逐步引导。〕
生独立观察思考。
师:你有重要发现吗?把你的重要发现说一说好吗?
小组交流,师巡视辅导。
全班交流汇报。
生: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4,商不变。
师:她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现象,商不变。(板书:商不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板书课题)
师:商不变,谁发生了变化?怎样变的?
(预设)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了10(扩大10倍)。
师:这个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你们知道是什么词吗?“同时”是什么意思?你能说一说吗?
生:……
师:“同时”指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而不是一个扩大,一个缩小,或一个扩大,一个不变。)
(预设)生2:②式和①式比较……
师:他用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发现规律,用两个算式进行比较,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你能像他这样去发现其它算式的一些规律吗?
生:……
师:同学们发现那么多的规律,真聪明!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100,1000,商不变。(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是从上往下看,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那么从下往上看,有规律吗?
生汇报,师板书。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100、1000商不变
师:是不是只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10,100,1000,商不变呢?那你能验证吗?请你多写几个商是4的除法算式,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
生写算式,师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符合这个规律吗?
生观察,汇报。
师引导:看来这里扩大和缩小的不一定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位数,也可以是1倍、2倍、3倍、4倍等,那么我们就要把10倍、100倍……改成“相同的倍数”了。
师在板书上改写。
师:这里所有数都可以吗?
(预设)生:……(零除外)
师:为什么要零除外?
生:因为零乘任何数都得零,零不能当除数。
师:我们发现的就是重要的“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在所有除法中都适用吗?
师:请请同们列一组算式验证一下。
生验证,指名汇报。
师小结:看来这个规律对所有除法都适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商不变的规律”这一数学知识的模型,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构建”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方法。]
三、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对这一规律理解了吗?智慧老爷爷想考考你到底掌握的怎么样?可以吗?
1、请你计算。
8000÷2000=
80……0÷20……0=、在板书下补充
100个0、100个0
生做过后师:你们是一部高级电脑,比普通电脑快多了,看来这个规律的作用太大了,这么大的数同学们都能计算出来。
2、P75T1板书到小黑板。
3、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组的商。
72÷9=36÷3=80÷4=720÷90=360÷30=800÷40=7200÷900=3600÷300=8000÷400=
4、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为什么不对?
14÷2=715÷3=5
(14×2)÷(2÷2)=7()、150÷30=5()
(14×5)÷(2×3)=7()、150÷30=50()
(14×0)÷(2×0)=7()、1500÷300=500()5、比赛。
比一比,在1分钟内看谁写出相等的除法算式最多。赛后,让第1名同学说说取胜秘诀。
6、P75页,观察与思考
感受规律的作用真大(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突破难点,让学生进一步能理解运用所探索的规律,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全课,概括梳理。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数学有趣吗?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探索,发出了那么重要“商不变规律”,并且那么有用,同学们真了不起!下节课,你们的老师将带着你们把它运用到竖式计算中,还可以使竖式计算简便呢!
五、作业
列举出几组数学算式,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①8÷2=4、6÷3=2
②80÷20=4、24÷12=2
③800÷200=4、48÷24=2
8000÷2000=4、120÷60=2
80……0÷20……0=4
100个0、100个0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