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成都平原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80公里,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是中国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下面我们来来接一下该平原具体的地形以及气候。
成都平原四周群山环抱。龙门山山脉(邓峡山)斜列于西,龙门山横拦于东,南连名邓冰汛形成之高台地,北接安县秀水一带山地丘陵,地形上形成南北对峙,东西夹持,从平原中心向周边阶梯状抬升的、封闭的菱形盆地景观。平原内部地形平坦,南北长约200千米,东西宽近90千米,地面高程730-460米,由北西向南东倾斜,地面比降3-11‰。从地形上可将平原分为扇状平原和周边台地两大部分。前者位平原主体,称为平坝区;后者围绕平原周边断续分布。
冲洪积扇群
冲洪积扇群主要分布在平原西测山前地带,自北向南主要由干河子一绵远河扇,石亭江扇、渝江扇、山民江扇、西河扇和南江扇。各扇地势,均自北西向南东倾斜,联缀成群。扇前缘,犬牙交错的叠置于晚更新统之上,与河流漫滩,阶地呈渐变关系,扇间位低洼地带。其中崛江扇规模最大,其范围可由都江堰至郸县犀甫、永定一带。
冰水堆积扇
冰水堆积扇由晚更新统冰水一河流堆积组成。广泛分布在平原东、南、南东部,以2-3‰的比降向东及南东微倾。表面形态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沿河分布时,为河流的二级阶地,比高4-17米,但有时与一级阶地之间不具明显的陡坎,呈条梗状或覆舟状,构成河间地块。近平原边缘部位,表现为基座。阶地分布高程440-700米。
河漫滩及一级阶地
河漫滩、心滩呈舌形、条形、新月形分布于河心与岸畔,高出水面0-2米,往往不具明显陡坎,滩面倾向河心,组成物为灰白砂砾石层。一级阶地,分布在平原南东侧河流中、下游地段,及名邓高地河道内。呈条带状顺河断续展布,嵌叠于冰水扇状平原上,比高2-4米。阶面平整,微向河床或下游倾斜。各河以崛江阶地最发育,阶面宽可达数公里,长度数十千米。为全新统砂卵砾石层所组成。名邓高地或部分山麓河流,因再造一、二冰期堆积或红层母岩风化物混入,色调偏黄棕。
冰碛—冰水台地
冰碛—冰水台地由中、下更新统冰债和冰水堆积组成,断裂环绕于平原周边形成台地,台面由西向东呈缓坡倾斜。名邓台地平均比降‰,平原内显示三个台坎,比高因地而异。
成都平原四季分明,日照少、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属暖湿亚热带太平洋东南季风气候区。平原西北龙门山山前一带,气温较低,降水充沛,蒸发量略低,向东及东南有雨量略减、气温略高的趋势。
成都平原区气温变化小。多年平均气温为16.1℃,年最高气温一般出现于7、8月份。从多年资料看,最高月平均气温不超过26℃,最低月平均气温一般不低于4℃。因此冰冻极为少见,无土壤及地下水冻结现象。
降雨充沛是成都平原气候特色之一。龙门山横亘于平原西侧,对大气降雨影响甚为显著,东来水汽受龙门山屏障阻挡,形成地形雨,致使雅安一都江堰一安县出现多雨地带,年平均降雨量达1200-1600毫米,向东南方向雨量递减,温江、郸县、新繁、广汉一带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致金堂、成都、新津、龙泉山麓为900毫米左右。降雨在季节上分配不均。6-9月受热带海洋暖湿气团的控制产生大量降水,四个月的降雨总量为753.7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6%。冬季,在大陆干冷气团的控制下,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成都平原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1%,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94毫米,最高1151毫米,最低960毫米。夏、秋季降水大大超过蒸发量,冬、春季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地域上存在西部山区向龙泉山麓递增的趋势。
水资源
成都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2.98亿立方米,其中,当地降水入渗补给12亿立方米;灌溉入渗补给量12.76亿立方米;河道入渗补给量11.72亿立方米;渠系入渗补给量6.40亿立方米。成都平原多年平均(1980~2000年)年降水量929.4毫米,可换算为61.9亿立方米/年。
土地资源
成都平原共有土地资源1331800公顷,人均地资源占有量约0.1044公顷/人。2010年,成都平原耕地资源总量为478069公顷,占平原幅员面积的35.90%,占该区域农用地总面积的42.36%,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约为0.0375公顷。
生物资源
成都平原自然环境复杂,动植物种类繁多。据《成都市志·地理志》统计,成都平原共有脊椎动物578种,兽类112种,鸟类384种,两栖类24种,爬行类29种,估计昆虫总数在一万种以上;各种植物三千多种,其中裸子植物53种,占中国裸子植物总数的27.5%,占全川裸子植物总数的60.2%;被子植物2699种,占四川的三分之一。
成都平原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相关文章:
★ 九华山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