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塬的地理位置及形成原因

凤婷 1172分享

  白鹿塬,也称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南方,浐河以东,蓝田县西南方,灞河以南,长安区东北方,焦汤河以北。亲爱的小伙伴们,白鹿塬具体位置在哪里呢?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来看一下~

  白鹿塬地理位置

  西安市旅游环山公路顺沟南北贯通;西和南临浐河,东和北依灞河,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是军事要地。原面覆盖100多米黄土,中部为三趾马红土,下部为棕色沙质泥岩。地质学认为,是亿万年形成的风成黄土台原。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约30公里,面积约263平方公里。2006年区域内乡镇、街办重新合并后,总面积扩大为381.79平方公里。原面平坦,原坡成45度落于四周河面。原面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海拨600-780米,最高点荆山(将军圪垯)海拔1000米。高出浐、灞河及西安地区200-300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原下面积约119平方公里,包括浐灞流域,浐灞交汇之间与原畔已成为西安市的绿肺,“浐灞生态开发区”。

  白鹿塬自然区域包括:灞桥区狄寨街办、红旗街办(部分)、席王街办(部分)、纺织城街办(部分);长安区炮里街办、鸣犊街办(部分)、魏寨街办(部分);蓝田县孟村镇、安村镇、前卫镇、焦岱镇(部分)。人口约50万人,耕地约35万亩。  白鹿塬内原上鲸鱼沟为从东向西走向,将白鹿塬自然切割为南、北两部分,北侧为北原(也叫狄寨原),原面起伏较大;南侧为南原(也叫炮里原),原面平坦。鲸鱼沟底有条潺潺的河水,发源于荆山(将军圪垯),亦叫荆水、长水、系千万条矿泉小溪汇集而成。荆水河向西蜿蜒经红旗水库西流入浐河,是浐河的支流,荆水河流经各段修有几处拦河坝及水库,两岸沟坡纵横,树木成林,翠竹成片、空气清新、风景如画。是西安近郊有名的风景旅游区。  沐浴沟,位于鲸鱼沟南,前卫镇大亮村西起向西南经杨家沟入魏寨乡,沟内有一条小溪,建有一座小型水库,叫王庄水库,沐浴河流入浐河上游焦汤河。沟长约3公里,沟坡树木繁茂。下游是魏寨乡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人文古迹、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这块毗邻大都市,但绝无污染的一方净土。白鹿塬,远古时期,就是人类居住繁衍生息的最佳之地,依山傍水,水上之洲,也叫“华胥之渚”,古称“长寿山”“首阳山”“首山”;因位居灞河之上,史称“霸上”;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此狩猎发现白鹿,得名“白鹿塬”沿称至今。

  白鹿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物产丰富、民风淳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美丽神奇的沃土地。

  白鹿塬地理形成原因

  白鹿塬是在中更新世时期河流冲击阶地的基础上,被风积黄土覆盖,又经过近代地质垂直断裂运动与河流切割后形成的阶梯状或台状黄土高原,广义上仍属渭河平原。它是西安市东郊的一种特色地貌,为了与河流冲击阶地相区别,习称“黄土台原”。白鹿原东起点与篑山相接,南依秦岭终南山,西到浐河,北临灞河。

  原面的形成

  白鹿塬的崛起与荆峪沟的出现,与浐灞两河息息相关。白鹿塬在即将形成时,由于白鹿塬上千万年降水径流在低洼处,汇流侵浊地面,并沿原坡侵浊流下,有的原坡地还出现大小不等的细沟壑,有些细沟壑在不断流水的侵浊下会逐渐向原面内部伸长加深,荆峪沟就是在坡面流水的侵浊下形成的大冲沟壑。  早期的荆峪沟又短又小,由于流水不断汇集,向幼小沟谷的下方和两侧侵蚀,同时沟头又向原内伸展侵蚀(称溯源侵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沟谷不断加深,变宽,伸长,终于形成了长达30公里,上游下切深度为80—100米,下游(沟口)逐渐增加深达210米的深大冲沟。原的中部,顺白鹿原走向发育“v”字深切沟谷——荆峪沟。沟底有多处水库和瀑布,最大落差约10米多。  荆峪沟原头在蓝田县县城以南8公里的将帅圪塔(荆山),源头一带地形开阔呈“u”形,有多股泉水露出,是荆水的发源地。沟内终年流水不断。上游两条支流汇合处叫“鹿走沟”,鹿走沟以下称荆峪沟。荆峪沟于红旗街办高桥村附近入浐河,成为浐河东岸最大的一条支流。

  河川的形成

  白鹿塬位于灞河,浐河之间与蓝田县焦岱镇之东的秦岭北麓篑山相接,西到灞桥区狄寨、红旗及席王和长安区魏寨、炮里及鸣犊。南面及西面毗邻浐河,北临灞河,居高临下是古城长安的东南屏障,因居灞水之上,故自汉代起又称灞上。白鹿塬历史上曾先后归属过芷阳、灞陵、南陵、灞城、白鹿、宁民、灞桥、长安、蓝田等县治。据《雍录》载:“白鹿塬者、南山之麓”,呈西北向倾斜,直达红旗、纺织城及席王。东西长30公里余,南北宽约10公里,原面标高600—776.5米。荆山最高处海拔1000米。东南高,西北低,东北端安村北高出灞河240—320米,西南端灞桥区内高出浐河150—200米。因原面与河谷高差悬殊,原坡陡峻,加之新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原边新、老崩滑坡甚发育,原坡为一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地带。因浐、灞河流水系的不断冲刷,形成了阶梯级河川,下部由第三系冰水堆积层组成,中部夹杂一层三趾马红土,上部覆盖厚100—150米的第四系黄土夹古土壤层。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44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