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外星系物理性质是什么
对于河外星系我们总是在探索中,那关于河外星系的性质也是科学家们探索了好久才的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河外星系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吧!
河外星系物理性质
星系结构
E系一般由核和晕组成。核又分为核球和核心。有些矮E系没有核。S系(包括SB)最复杂。
由于观测技术的改进,发现有的透镜状星系仍可看出有旋涡结构,实际上应该是Sa或SBa,但也有一部分SO和SBO至今看不出任何旋涡结构。
星系亮点
河外星系是面光源,人们可以测量它的表面亮度,研究表面亮度的变化规律。一般说来,物质密度越大,辐射就会越强,光度在星系视面上的变化情况反映了物质分布的情况。因此,研究亮度的变化规律,对了解星系的结构是很有价值的,不同类型星系的表面亮度是不相同,椭圆星系的亮度、旋涡星系的亮度、透镜状星系的亮度各有不同。
如果知道了河外星系的距离,从观测得到的视星角度等可以求得绝对星等,或者光度。观测表明,河外星系的绝对星等弥散很大。其中椭圆星系的绝对星等弥散是最大,最亮的可以达到-22等,最暗的可以暗到-10等以下。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的绝对星等相对说来弥散较小。
由于星系的亮度总是由中心向边缘渐暗,外边缘没有是明显界线,往往用不同的方法测得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星系大小
椭圆星系的大小差异很大,直径一般在3300多光年至49万光年之间;旋涡星系的直径一般在1.6万光年至16万光年之间;不规则星系直径一般在6500光年至2.9万光年之间。
星系质量
星系的质量一般在太阳质量的100万至10000亿倍之间。椭圆星系的质量差异很大,大小质量的差竟达1亿倍。相比之下,旋涡星系质量居中,不规则星系一般较小。
星系光谱
河外星系是很复杂的天体系统,它的光是它的各组成部分发出光的总和。因此,当把河外星系作为整体进行分光研究时,拍到的光谱是它所有轨道组成部分的光谱的叠加。显然,组成部分不同,河外星系的光谱也不同。河外星系的组成和与它的类型是相关的,因此,不同类型的累积光谱是不同的。椭圆星系的累积光谱型最晚,大致相当于K型。从椭圆星系到不规则星系,累积光谱型越来越早。IVr型的累积光谱型同Sc型差不多,相当于A型或F型。不同类型的光谱的意味着它们的颜色也不同。从椭圆星系到不规则星系,色指数越来越小,就是说,椭圆星系最红,不规则星系最蓝。对旋涡星系来说,核球部分和旋臂部分的光谱和颜色有显著的不同:核球部分类似于椭圆星系,光谱型较晚,颜色较红,而旋臂部分的光谱型较早,颜色较蓝。
星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恒星,累积光谱主要是类似于恒星的吸收光谱。也有相当多的星系,光谱中除了吸收线外还有一些发射线。椭圆星系中有发射线的最少。从椭圆星系到不规则星系,有发射线的星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对Sc系和Irr系来说,有发射线的占绝大多数。少数特殊河外星系的光谱主要就是发射线,吸收线很少,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吸收线。
星系内的恒星在运动,星系该身也有自转,星系整体在空间同样在运动。星系的红移现象所谓星系的红移现象,就是在星系的光谱观测中,某一谱线向红端的位移。根据物理学中的多普勒效应,红移表明被观测的天体在空间视线方向上正在远离地球而去。1929年,哈勃发现星系红移量与星系离地球的距离成正比。距离越远,红移量就越大。这种关系被称之为哈勃定律。这是大爆炸宇宙学的实测依据。
星系分布
系在宇宙空间的总体分布是各个方向都一样,接三重星系。加上仙女座大星系等构成了该星系群。
性质
不规则星系谈不上结构。E系一般由核和晕组成。核又分为核球和核心。有些矮E系没有核。S系(包括SB)最复杂,有核心、核球、盘和晕,盘内又有旋臂。S0系和E系的主要差别是SO系有盘,SO系和S系的差别是SO系没有旋臂。
河外星系是很复杂的天体系统,它的光是它的各组成部分发出光的总和。因此,当我们把河外星系作为整体进行分光研究时,拍到的光谱是它所有组成部分的光谱的叠加。显然,组成部分不同,导致河外星系的光谱也不同。河外星系的组成与它的类型有关,所以,不同类型的累积光谱是不同的。
研究河外星系的恒星组成的最直接方法是尽可能地用大望远镜把星系分解为恒星。的确,在较近的星系里观测到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恒星,如OB星、中晚型超巨星、天琴座RR型变星、经典造父变星、新星、超新星、长周期变星等。也观测到许多疏散星团和球状星团。
许多星系的光谱中有类似于银河星云的发射线,说明它们有星际气体存在。中性氢21厘米谱线的观测也证实了这点。椭圆星系中有发射线的很少;另外,除了一个椭圆星系外,其余的迄今为止还没有观测到中性氢21厘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