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及后果简析
1)表面原因,马谡失街亭,导致诸葛亮西蜀集团第一次北伐全面溃败;
真实原因:
1)诸葛亮完美实现与原西蜀刘璋集团的妥协,并完成与原刘备荆州集团剩余政治势力的最后切割;
2)诸葛亮确认姜维作为其政治继承人后,为姜维去除了诸葛亮小集团内最大的政治障碍。毕竟,在姜维之前,诸葛亮曾经考虑马谡为他的政治继承人。而马谡就是西蜀集团诸葛亮初期阶段里的杨修;
3)杀鸡儆猴,平整了西蜀内部的各种异己声音。特别是另外一个托孤忠臣,赵云;
斩马谡后,诸葛亮确认了2个最大的底线:
1)诸葛亮确认了北魏司马懿对他的底线,并达成了默契。那就是一存俱存,一亡介亡;
2)诸葛亮从而确定了在西蜀集团内的孤臣地位,彻底摆脱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给他设定的各种约束。从而走上了他的独裁统治。
最后,诸葛亮用一句先帝说过马谡不可重用来轻描淡写的把马谡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诸葛亮在这件事情上,有胆,有识。但如果没有司马懿的默契和赵云在关键时刻的认怂。他的这步棋风险还是极大的。
其实,诸葛亮早在得知上庸的孟达被司马懿奇兵斩杀后,就很明确地知道他的第一次北伐注定要失败。因为,司马懿一定会和他打持久战,而诸葛亮没有那么多的粮草做后盾。所以,他在守街亭时,派出去的不是赵云,不是魏延,更不是姜维,而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且开始渐渐桀骜不驯的马谡。最后,诸葛亮杀掉马谡,也就实现了和司马懿的另外一种和解,毕竟,来而不往非礼也,在西城,司马懿放了他一马,而诸葛亮后来杀了曾经黑过司马懿的马谡,也算是一种回礼。从而达成了这两位互相成就的聪明人之间不需要言语的长期默契。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谡,必死无疑!
所以,所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泪,他是必须要流的。因为,这是一个历经无数个前计后算,可谓步步惊心后的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胜利者的泪。
三国,一部很值得细细体味的历史...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相是什么?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也即,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即为严明法纪。那么按照法纪,马谡当不当死?
(诸葛)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马谡之当死,不在于失机败阵,而在于因战场抗命致败!败了还不算完,丢下烂摊子脚底抹油,这是什么性质?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李团长云龙兄可以现身说法:战场抗命大获全胜,运气好点搞个不功不过,运气惨点就得落个被服厂张飞绣鸳鸯的下场。玩脱哩?“我李云龙的脑袋早就军法从事了”  ̄△ ̄ 玩脱后丢下部队一溜烟逃回延安哩?(╯▽╰)
众所周知,诸葛亮治下的汉军战斗力极强,这一战斗力的源泉何在? 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 。
马谡犯必死之罪,倘若宽纵,从后世上帝视角看,或许认为是诸葛亮爱惜人才,但就时人角度,多半被理解为假公济私,纵情废法,其结果便是必杀可生,众奸不禁。此罪可免,何罪不免?军纪既驰,何能复战?
作为现代人,倘若还不能理解诛马谡,还要搞深挖掘、阴谋论,只能说明其三观尚跟不上一千八百年前古人的节奏,也是件挺悲哀的事儿。
捎带一说,街亭之所以失守,从张郃角度看是马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从王平的角度看是马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总之,非街亭不可守,奈何作死。逆推之,马谡的舍水上山,不下据城是违亮节度的产物,则诸葛亮原本的部署应当是据城依水,街亭城又名街泉亭,因水得名,可为备注。正因为马谡改变了全盘部署,由此导致举措烦扰也便顺理成章了。
至于马谡为何突然脑洞大开,史无明文,难以准确判断,但个人以为演义的理解颇有道理。婴城拒守,虽不大败,亦难以反击,居高临下,或有大利。
总之,又是一出【我比老板聪明】的活悲剧。
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对马谡的处置上,蜀汉多数大臣都认为,马谡既然已经诚心悔悟,理应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诸葛亮却不顾两人私交深厚,挥泪将马谡处死。
对此决定,就连诸葛亮后来的接班人蒋琬都竭力反对而无果。
即使十分推崇诸葛亮的后世史家习凿齿,也对此事不以为然,认为蜀汉僻陋一方,人才匮乏远难比曹魏,还杀戮马谡这样的俊杰,实在不是智者所为,难怪诸葛亮北伐无功,不能成就大事。
【习凿齿曰: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那么,诸葛亮杀马谡,当真是浪费人才、杀错了么?
以马谡的才能,被斩可不可惜?当然可惜之极。马谡其人,是荆襄名士马良的弟弟,自幼才器出众,诸葛亮不顾刘备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将他引以为知己,重用为心腹。诸葛亮南征,马谡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计,诸葛亮纳其策,赦免孟获、收服蛮人之心而平南中三郡,为北伐大业稳定了后方。
所以对诸葛亮因街亭战败,挥泪斩马谡之举,蒋琬也好,习凿齿也罢,都极不理解。蒋琬就认为,「当年城濮之战楚军战败,大将子玉(成得臣)以战败罪被杀,晋文公因此大喜。天下未定而先杀掉马谡这等智计之士,岂不可惜之极?」
毕竟蜀汉人才难得,历史上也有无数败军之将,戴罪立功,知耻而后勇的先例。比如春秋时秦穆公,对崤之战全军覆没的败将三人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不加惩处反而委以重任,终于在三年后的王官之战大败晋国,一雪前耻。
其实,对诸葛亮此番做法,他们的非议,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诸葛亮不是不珍惜马谡的才干,也不是不相信马谡经历这番教训后肯定会痛定思痛的决心,未来可以将功赎罪、给蜀汉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而就是因为马谡和自己私交太好,又是自己原本心目中的继承人。所以此番兵败后,才非杀马谡不可。
晚清时,曾国藩曾对李鸿章言:「欲做大事,以多寻替手为先。」李亦深以为然。而此时诸葛亮四十七岁,对古人来说已并不年轻,同样到了需要考虑自己事业接班人的年龄。比他小九岁的马谡,就是诸葛亮栽培多年的最佳人选。
至于诸葛亮历史上的接班人蒋琬,具体年龄虽不可考,但可确定与诸葛亮至少同龄,甚至更加年长,只是个在马谡已死、诸葛亮早逝的情况下,不得已的过渡人物,绝不会是诸葛亮的最初选择。
(东吴名臣潘濬是蒋琬的表弟,未满或接近30岁时被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刘表死于208年,当时诸葛亮27岁。则潘濬多半比诸葛亮年长,作为他表兄的蒋琬年纪就更大了。蒋琬接班时,大致55-60岁,去世时已经65-70岁。)
当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席卷雍凉三郡,一片形势大好。可是在关键要地街亭的防守上,诸葛亮没有用宿将魏延、吴懿,而是违逆众将之议,将参谋出身的马谡委以重任,任用他去守街亭,就是为了给他积累军事资历,为将来接班作准备。
身肩如此重任,马谡却把事彻底办砸了。他只知道沿袭兵法“置死地而后生”,上山扎营,却被魏将张郃截断水源,被迫与五万魏军步骑大战惨败,上万兵马只逃回千余人。诸葛亮主力大军因此进退失据,被迫撤军,这次轰轰烈烈、同时也是机会最好的北伐,就此失败。
马谡违背诸葛亮战前部署,擅做主张令大军兵败,而且违背军法、临难脱逃,罪证确凿。
马谡在蜀汉将士心中的威信已经垮了,辜负的不止是诸葛亮对他的信任,更是将来托付以军国重任的期望。
诸葛亮治国的方略,便是“明法”和“正身”,他制定蜀科,严格法度,赏罚必信,开诚布公,虚心纳谏,奖励直言,如董和曾因某事连续和他争论十次,诸葛亮不以为忤,反而公开嘉奖,大加鼓励。
街亭之败后,诸葛亮以用人失察之罪引咎自贬名位,从丞相降为右将军,正体现了敢于承担错误的伟大人格。
如果他这回赦免了一向恩若骨肉、情同兄弟的马谡,那么不是有私却也有私,是为国惜才却也成了为己徇私,又怎能令蜀汉上下一致心服呢?
所以诸葛亮只有大义灭亲,斩杀马谡以行军法,方可彰显自己的军令严明和大公之心,威慑百官,稳定朝局,安抚人心。
比起号令朝野令行禁止,文武百官团结一心,令蜀汉在新败之时政局稳定这个全盘大局,则马谡本身才能再高,悔悟之心再真诚,如果他活着将来又可能给蜀汉做多大贡献,终究也只是次要之事。
杀马谡时,岂止是十万大军为之流泪,诸葛亮又何尝不是心痛如绞呢?既是失去了一个一向赏识器重的知己,也是国家失去了一个难得的人才。可是,没有办法,无论君臣将相王侯,谁都不能凌驾于国家社稷之上。
所以,诸葛亮才教育下一个接班人蒋琬说:「孙武用法严明而制胜天下,在四海分裂、兵戈相争的乱世,如果因人废法,何以讨贼?」
诸葛亮 : 【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这个世上总有许多迫不得已的决断,是明知损失惨重,也必须一条道走到头的。
此战后,诸葛亮更向全国通告自己用人不当的错失,(【布所失于天下】)更要求同僚们尽可能批评自己的过失【(勤攻吾之缺)】,经过数年整训,终于练出一只令魏军只敢坚壁固守,不敢与之野战的强兵,克复武都、阴平两郡,名正言顺复职。
正因为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不图私我,他的施政自然为世人人信服,哪怕施以严刑峻法,也让举国百万官民乐于接受。大小官吏同样不敢轻越雷池,起贪墨之心,极大提高了政权的组织和行政效率。
蜀汉虽然连年北伐,屡屡用兵,律法森严,然而生产力水平却极大提高,百万百姓养兵十万而毫无怨言。朝堂上下共同为了“兴复中原,还于旧都”的理想而齐心协力。
凭借卓越当世的个人能力、鞠躬尽瘁的工作热情、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诸葛亮燃尽生命中所有能量,不止是为蜀汉江山续命整整四十年,他的许多举措遗泽后世千百年。
狂风呼啸,惊涛裂岸,时代大潮翻涌而过,不时发出巨大的轰鸣,气势磅礴不可一世耀武扬威碾压过一切,冲向没有人能预言的远方。历史星空何等浩大,一个人的力量又何等渺小,其实也没有什么人的生死悲喜,当真值得他人长久驻足。
再伟大的英雄,身后不过是一抔黄土;再辉煌的功业,留下的不过是几页史书。这种情绪走到极致,就是「皇图霸业,皆归尘土,成王败寇皆是空」。
在人生的重大选择面前,多少人缺乏勇往直前的斗志,多少人没有决断勇气,去勇于面对这种“空”的感觉,而是犹豫畏缩,最终选择了放弃和逃避。马谡自负天下之才、无双国士,兵败之时弃军而逃,便是在人生最重大考验时,做了可耻的懦夫。
而诸葛亮却不然,他同样明知道是“空”,却还要勇敢去直面惨淡的命运,去「知其不可而为之」,以一州之军抗天下之力,正是从由初出茅庐的“看山是山”,经过白帝托孤时的“看山不是山”,再到挥泪斩下知己人头,传首全军的那一刻,终于摒弃了一切功利考虑,进入更高层面的“看山还是山”,于是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之叹。
人的一生虽然短暂,即使伟大如诸葛亮也不过半百之年,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操守却辉耀历史时空,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永不可分割的历史财富。——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