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不进去书
你有没有这么一种情况,打开了书却半天都看不进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为什么看不进去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为什么会看不进去书?
一,个人习惯,长期不看书,不喜欢看书,突然要你看你肯定看不进去。
二,书的类型种类不是你所喜欢的,你喜欢看散文,给你本杂文看你肯定想骂鲁迅。
三,书本身的可读性限制,小说类的书肯定比文献类好读,因为有情节人物可读性强
四,或许,你翻开书,打开手机,看一行,刷刷微博微信。
五,心不静,习惯快餐式阅读,人浮躁。我不浮躁的时候,《美的历程》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浮躁的时候,言情小说都看不进去。
六,看书时间,早上刚起床,中午午休时,晚上躺床上,看起来都是很适合看书的时间,但多数人看着看着就睡过去了。所以上午十点左右和下午四点左右看书效率会高一点,不太困不太饿,社交平台大家都还不是很活跃,可以看会儿书。
阅读|我们为什么总是看不进书
阅读这件事情反人性的一点就在于,比起我们其他的日常行为而言,它的动力不足,阻力还很大。 让我们重新来认识一下阅读这件事。为什么读完一本书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么难?
首先肯定不是能力的问题,我这里指的阅读暂时不包括外文书籍,只指代常见的中文书籍,那么根据大家的受教育程度和对中文常用词汇的掌握程度,通过纸面文字获取基本信息的能力都是具备的。 那么阻力来源于什么?为什么大多数人一年都看不完一本书?我能想到以下一些可能的理由:
因为太忙了,没有时间;
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
因为想看的书一直没发货;
因为经常出差,纸质书没法随身携带;
因为老是不记得要读书;
因为看不太懂,每次看完都记不住;
......
以上的理由,都不能称之为理由,更应该被称之为借口,作为自己不阅读的借口。
本质上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并不是热爱阅读的人比别人多出三个小时用于阅读。所以,忙或不忙,取决于你的时间分配,你觉得把这个每日30min的时间用于其他工作或者活动会比用于阅读的性价比更高,愉悦感更多,精力消耗更少,所以你选择了不阅读; 注意力难以集中是大家普遍的问题,特别是碎片化的信息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但即使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我们也可以在15min内体验一下沉浸式阅读,15min不行的话5min也可以,贵在坚持; 至于想看的书没发货,和纸质书没法随身携带的问题,其实kindle就可以解决,或者直接用微信读书app,随时随地找时间读书,缩短了“mark书单-打开当当-下单买书-邮寄到家-在书架上吃灰”的链路,让我们想看的书立刻就能翻开看到; 不记得读书的问题可以通过之前提到的增加触发时机来改善,看不懂的问题可以尝试降低阅读难度试试; 所以通过上面一通分析,你有没有发现,我们阅读效率低下,老是看不完一本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回避困难。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跟着作者思考,需要不断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并且整合到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某些时候,我们需要推翻原有的认知结构,重新理解作者的思路,因此阅读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所以我们倾向于回避这个困难。 事实上,任何一个任务都有简单的部分和困难的部分,合理的精力分配应该是: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然后集中精力攻克难关。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会下意识的回避困难,用全部的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对于难题和挑战,干脆“掩耳盗铃”,等待问题自动消失。 比如,阅读的时候,收到一条微信消息,就会迅速跳出去查看和处理微信消息,再比如,写论文的时候,发现茶杯上的logo设计非常有意思,除了电脑上的论文以外,桌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有趣了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拖延症患者其实并不拖延,只不过他把用于面对困难的精力用于了想办法逃避困难。 所以为了让阅读这个行为更顺利的发生,我们首先需要在认知上明确一点,就是,困难的任务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正是因为这个任务困难所以显得重要,简单的吃饭喝水睡觉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巨大的提升。 只要我们想要做一件事,客观阻力都有机会被克服。
阅读越主动,效果就越好。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我们需要直面困难,不要浪费绝大部分的精力去想办法逃避困难。 最后,在明确了这个前提的基础上,根据《意志力》这本书的一些结论,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小tips:
1⃣️ 我们的意志力账户是有限的,每天会提取意志力用于各种不同任务,所以理论上来说,早上的意志力是最充沛的,也最适合迎接难度较大的挑战——比如深度阅读。
2⃣️ 意志力来源于能量供给,当能量供给不足的时候,我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不要饿着肚子看书。
3⃣️ 虽然看完一本书很难,但是看完10页书并不那么难,所以设置清晰的目标非常重要,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给你明确的目标完成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帮助达成更大的目标。
4⃣️ 我们可以通过每天固定时间阅读,把任务变成习惯,就可以减少意志力的损耗,使得阅读的行为自然而然的发生。
5⃣️ 为了增强自我控制,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读书app等工具将自己的阅读信息和状态同步给朋友,这使得我们能够有一种外在压力的约束,为了成为朋友们心中更优秀的自己而努力阅读提升。
6⃣️ 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精力的分散。每次阅读开始前,清空桌面,只留书和笔,无论是否能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这30min除了阅读什么也不做。
你为什么读不进去书?
一
我是挺喜欢读书的人,如果非得说有什么原因,我出生的90年代互联网并不发达,班里人人都有一张图书馆的借阅卡,大家以谁最先借满借阅卡为攀比得资本,那时候的读书氛围是很好的,加上自己是独生子女,没有玩伴,所以经常去图书馆消磨时间。
小学的时候,喜欢读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张之路,杨红樱,秦文君这些作家妙趣横生的故事,不太喜欢读一些装逼的外国名著,读不明白人名是主要讨厌的原因,比如《复活》的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全名我到现在也记不住。虽然讨厌还是会读种事大概只有小的时候能做到吧。
初中的时候,偏爱优美的散文,美到蚀骨,美到不食人间烟火。雪小禅,卞毓方,季羡林,余秋雨,余光中等等老一辈的散文家的作品,给予了我深刻的影响,那种对于文字的憧憬与敬仰,对于修辞的苛尽唯美,让我写出同龄人很难匹敌的优美词句。
高中的时候,是言情小说最猖獗的时候,花花绿绿的杂志摊总是围着一群又一群的学生,我那时不爱读言情故事,理由是,不想早恋,不想扰乱自己高考的心。
那时最爱古文,读了很多古文原版的书籍,并能原文背诵下来。写的文章多半能旁征博引,经常是全校范文,印给各个年级的学生。
至今仍感触很深的一句是:“是以元能霸吴属镂赐,斯既帝秦五刑具,长淮威震杜邮死,皆用尽身贱,功成祸归,可不悲哉。”,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做无用之人,不能只为别人做嫁衣。
二
以上都是我读酸书的时代。读苦书的时代是从大学开始的。
酸书之所以酸,是因为他们渐渐让学生脱离了社会的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地完成自己的目标。苦书大抵上讲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类书籍。
因为学日语的关系,我接触了大量的外国人和外国外的新闻,人渐渐从那些酸腐的东西的里抽身出来,开始重新看待世界和眼下的生活与社会。
学外语是一件很开阔视野的事,每一门语言都是一个世界。而同时,大学的重新洗牌,将一群思想价值观全都不同的人强行拉拢在一起,冲突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渐渐发现,过去读的酸书并不能解决眼下的问题,只能让你逃离问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读大量外国人写的方法论,心理学,很多很多。
这些书的共同特点是,逻辑缜密,思维方式开阔,方法论有条不紊。我坚持每天去图书馆看几章,毕业的时候居然看了50多本这方面的书。这些心理学和方法论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因为那些酸书所产生的狭隘和清高,增强了我的自信和行动力,很推荐大家看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方法论,这里头所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帮我解决了很多很多棘手的问题。书中的道理只有去用才知道威力无穷。
以上我是我个人读书风格的变化,有很多人一辈子读书的风格都没有变,这是没有进步的,读书是为了用来用,让自己更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调节内心的能力,而不是用来遣词造句装逼装高尚的。
三
工作之后我进入一流的互联网公司,从事作家包装和作品推广的市场业务,因为工作要求,我那时候可以背出所有新书的出版社和文化公司,知道所有即将上市和最热最火的新书。
有一次南下上海做活动。有一个小项目是让人写出自己喜欢的书。
大多数老年人想了半天写的都是《繁花》,其实很可能他们除了这本书之外就不知道有什么了,他们也不会用电脑,也不知道读书市场的行情,阅读方式可能还停留在杂志和报纸。
还有的中学生想了半天居然写鲁迅,各种奇葩的事情都有,总之大众并不那么清晰准确地知道眼下最热最火的是什么。我坐在展台前看着这些人,心想,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读书的,或者说并不是泛读,很多书读了都是用来装逼的。
而作者们还在搞不懂自己的读者群,在想自己为什么没有成名。
人不在市场中,就不知道市场的导向趋势,所以不能站在最稳妥的角度借力,所以天真地以为自己只要和之前一样写写就会获得巨大的影响力。我在我的新书里写:很多人的梦想都是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假象,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你还悄然不知地想投身其中。
潮流很重要,赶得上最火的潮流,从中获利,在即将落寞的时候离开,止损,这才人生的经营学。
工作的一段时间我很焦躁,我是读不进去的书的,偏偏那时候有很多作者送签名书给我让我帮忙做推荐,那些书我当时都摆在家里的橱窗里,没有心情去看,反倒是如今抽离之后,一本本细细阅读,感觉到了作者本人的才华和伟大。
我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读不进去书,如今我站在另一个高点,摆脱了那种焦躁我才想明白。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人读不进去书是因为内心的固执与狭隘,缺乏对外界的欣赏和认可,你总是认为这些东西写的不好,所以读不进去,而其实你喜欢的东西很可能属于上一个时代,你喜欢的那些风花雪月的辞藻和行文方式已经渐渐退出了眼下的市场。
我过去听一个作家愤愤地对我说:我搞不懂,为什么,我认为很有天赋的作家书都卖不出去,而那些分明什么天赋也没有,写的一点不美的东西却能在卖好多册。
我搞得明白,因为人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你读书最多的那个时代,每个时代都需要有一群领头的人,这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几年前就流行好几百章的网络小说,过了几年,就流行玛丽苏的霸道总裁,再几年就流行短故事的言情小说,再几年就流行鸡汤励志的文风,时代是会发生变化的。时代变化本没有贵贱之分,都有可贵之处,只是人是否能抛开固执懂得欣赏。
所以对于读者来说,你读不进去书,并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因为你本身大脑的狭隘和自大让你缺乏了审视和欣赏新事物的能力。如果你一直不能恢复这种能力,那么将会越来越焦躁,偏激,这将会让你在日后的发展中更加苦痛闭塞。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抽离开这种让你烦躁的状态,读一些你之前可能不会读的东西,多同不同生活领域的人聊天,多行动参与社会人生,让自己平静开阔一些之后,学会欣赏。人有自己喜欢的风格,并且能欣赏其余的风格这才是好的。
对于作者来说,写的东西不受认可,除了传播渠道之外,很多也许因为你并没有在眼下的市场里顺势而行,比如现在的互联网市场就流行小篇幅,观点明确,排版清晰,励志鸡汤,你非要长篇大论,负能量连连,自然会吃亏不少,不过并不排除独创一家的勇者。内容很重要,内容无法引人共鸣就算包装做的再好也没有用,反倒是坏了名声。没有人能指导任何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规律都是圈子和自我摸索的。
我挺喜欢前几天雪小禅老师回复我的一句:深情执著地做一件事情,一意孤行,把每寸光阴过得有光泽,用文字照亮光阴,且行且修行,往前走,自渡彼岸。
每个时代的精华都是值得肯定的,人从读书写作或者学习各色能力之中获得最重要的东西应该是欣赏和赞美,而不是自我封闭的否定,批判,犀利,叫嚣,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