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为什么要天葬 蒙古族的祭祀习俗
蒙古族天葬是蒙古族丧葬习俗之一,天葬是自然形成的,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那么你知道蒙古族为什么要天葬吗?蒙古族的祭祀习俗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蒙古族流行天葬的原因分析。
蒙古族为什么要天葬
死后,用白布裹身,放到荒野,任鸟兽啄食。几天后,如尸体不见,就认为已经升天。若尸体还在,就得请喇嘛念经,替死者消灾、忏悔,而且把黄油涂在死者身上,以便吸引鸟兽来吃。
另一种情形是,把死者放在牛车或驼、马背上,让其在高低不平的荒野和深山空谷中奔驰,尸体所坠之地即为葬地,也不掩埋,只是用土地或碎石把尸体圈起来。
尸体坠地时,如面部朝天,家人就认为死者“升天”了;尸体坠地时,如背部向天,家人就认为死者生前作了很大罪孽,“不得善终”,家人就痛哭,请喇嘛念经,替死者赎罪。
隔数日去看,不论死者面部朝天还是朝地,只要被鸟兽吃尽,死者家属就放心,认为这是好事,并理解为“生前吃肉,死后降肉还给禽兽”。天葬后,子孙在49天或百天内,不剃发、不饮酒、不娱乐、遇亲朋好友不寒暄,以示哀悼。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古代蒙古族贵族主要是土葬,将死者生前所乘坐骑及所用衣物车马器用一并焚烧,土葬用卧棺或坐棺装尸体,木钉钉住棺盖,将死者深埋于地下在九尺以上,以马践踏夷为平地不用坟墓。也有天葬又叫明葬。野葬。天葬多用于贫苦牧民或下级喇嘛阶层。这种葬式的意思是:蒙古人是食肉民族,生前吃肉,死后要把肉还给禽兽。佛教讲究利他,解救芸芸众生,可以说天葬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这种思想。人活着的时候要行善,死后灵魂要离开肉体,就将这无用的肉体作为最后的奉献,利悦鸟兽。
其一般过程是:如果过了七个时辰,认定死者确无转机之后,由亲属或邻里长者操办,剪掉头发,净身后装大白布口袋,放在特定的地方,选择吉日良辰,由亲属放在牛车(现在西部蒙古地区多用骆驼车或者在骆驼上直接驮)上,送到偏僻荒野的特定地点,卸下尸体,头朝北、脚朝南,周围摆石头作记标,急速返回,归途不许回头看。到家;将车扣翻,三天不动。三日后,亲属去查看尸体是否被飞禽吃光。蒙古人将禽兽吃尸体一事,视为尸体亡灵己经升天。若死者尸体被吃光,就认为亡灵已经升天,预示子孙将得到吉祥幸福;如果尸体被野兽扯食,认为死者生前做过坏事,杀牲过多,死后用自己的肉体偿还野兽;如果尸身无损;则认为死者生前罪孽尚末捎除。再去在遗骸上洒黄油、酒等,等待飞禽来啄食。蒙古人认为,尸体亡灵升天的速度越快越好,越能找到转世重生的地方。这种天葬方式,对他们来说是将尸体献给动物的一种具有施舍意义的行善行为,无论是死者,还是家人都心甘情愿。
还有的做法是在确定死者己无回转之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死者最吉样的安葬之处,如锡林郭勒地区安葬方式与此相似,只是对车型的要求不严格,无论什么车均可以,并不一定是勒勒车。西部蒙古人安葬尸体的习俗多是天葬,将死者的尸体送到特定的地方,将头部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放好(有的地方朝着西北或正北方向),若是男性,使他枕着右手,右侧着地,若是女性,使她枕着左手,左侧着地。接着就等待野兽来分享其福分。
另有做法是:天葬是在喇嘛的指导下进行的,首先由喇嘛指示适宜安葬的地方,然后给死者覆尸,苫面,以牛马车载之,弃之喇嘛所指方向,牛马跑到哪里,尸体就葬于此处。也有用骰子占卜或看装殓者的乘马尿在哪里就选在哪里,然后在周围画个大圈,于此处取掉白布,把死人抬进圈里,赤裸裸地放在那里,男女一律头朝西北侧卧。有的地方,把死者曲成“婴儿生之状”,认为这样死者将会转世重生。
蒙古族的祭祀习俗
祭祀是古代蒙古族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蒙古族世代生活在大草原上,其祭敖包、祭天、祭祖、祭火、祭祀成吉思汗、祭苏勒德与禄马等风俗,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民族特点及其长期信仰萨满教、佛教,深受汉、藏习俗影响的文化特征。
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是最能体现蒙古族特点的祭祀活动,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民歌,更是将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祭敖包: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指的是在自己游牧的区域内,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它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物体。
祭敖包起初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敖包的建立和祭祀,在当时比较简单。由萨满宣布,所谓的村落保护神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自己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