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赏析:元末明初的文学发展之一《水浒传》
编者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元末明初小说。《水浒传》是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在里面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元末明初的文学发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元末明初的文学发展之一<水浒传>》。
《水浒传》也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写定,与《三国演义》大体同时。关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正史有零星记载,如《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东京,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张叔夜传》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东都事略·候蒙传》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其《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者。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可见当时民间流传的宋江等人的故事,已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当时水浒故事还成为艺人说唱的重要内容,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戏剧也大量出现。南宋罗烨《醉翁谈录》所记的说话名目中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应该是一些相对独立的水浒故事。
元人改定的《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中涉及水浒故事的内容,如杨志卖刀、智劫生辰纲、私放晁天王、怒杀阎婆惜等,虽然行文简略,却已与后来小说的框架基本吻合。元代还出现了一批水浒戏,《双献功》、《燕青博鱼》、《还牢末》、《争报恩》、《黄花峪》与小说还有所不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则与小说第73回内容一致。在这些戏里,水浒故事和人物形象日益发展丰富起来,水浒英雄由36人发展到72人,又发展到一百单八人,对梁山泊这块起义根据地的描写也接近《水浒传》了。可以推测,在元代的民间艺术中,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水浒故事。
《水浒传》早期书画形式的写定者究系何人,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明代嘉靖间高儒的《百川书志》最早著录此书,说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遍次”,同时代人郎瑛《七修类稿》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稍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记为罗贯中作。明万历时期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说是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识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生活。
《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繁本描绘生动,文学性强,现知最早的版本,是高儒《百川书志》所著录的《忠义水浒传》100卷。现存较完整的早期百回本,是万历已丑(1589)大都外臣(即汪道昆)序本,和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这两种版本在写梁山大聚大义后,只有平辽和平方腊的内容,而没有征田虎和王庆的情节。繁本中还有120回本,增入了征田虎、王庆故事,并在文字上作了增饰,袁无涯刊行,书名为《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简本文字简略,文学性不强,现存焦躁的有明万历年间余象斗刊《水浒志传评林》。简本都有征田虎,王庆的情节,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简本较繁本晚出,是繁本的节本。
明末金圣叹将繁本中的120回“腰斩”,砍去梁山大聚大义之后的部分,以卢俊义之梦结束。又把第一回改作楔子,成为70回本。附有精彩的评语,成为后来最通行的版本。
《水浒传》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文学两个方面。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水浒》英雄的口号被广泛地写在农民军的义旗之上,许多义军首领袭用了《水浒传》的人名和诨号,后来清代义军打着《水浒》旗号也屡见不鲜,太平天国,天地会,小刀会,义和团等,也受到《水浒传》的影响。因此,统治阶级对这部小说恨之入骨,认为它是“诲盗”之作,厉行严禁,甚至诅咒作者“子孙三代皆哑”。
《水浒传》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早在江户时代初期便已传入日本,随后有多种刻本和仿作问世,百回本在1757年被翻译成日文出版。1850年,法文摘译本出版,1978年出版了120回的发文全译本。1933年,著名美国女作家珍珠将其翻译成名为《四海之内兄弟》的70回本。1980年出版了英译的百回本。目前,它已有英、法、德、日、俄、拉丁、意大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10多种文字的数十种译本。
作者|JEAN·冉
公众号:痴人说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