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为什么闹出大笑话: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嘉馨 1172分享

  在我们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大诗人也有许多惹人发笑的故事呢!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苏东坡和王安石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见书房案头放着王安石一篇未写完的《残菊》诗,开头两句是:“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苏东坡心想:秋菊跟春花不同,她敢于和寒霜搏斗,宁可枯在枝上,也不肯飘零落地。说残菊飘零满地金,太不符合生活实际了。于是,又提笔写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了,心中好笑。后来,苏东坡调往黄州做官。一次大风以后,他闲步花园,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菊花有落的和不落的两种。

  当然,王安石也并非事事高明。传说有一天他看到别人写了这样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认为不真实,就提笔把它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还把那人教训了一通,说:“明月无口,怎么会叫?黄犬那么大,又哪能睡在花瓣里呢?”那人听了,心中不服,便说:“我写的‘明月’是一种鸟,飞在空中时,叫起来特别好听。我写的‘黄犬’,也不是官宦之家养的大黄狗,而是一种小虫子,一到夜晚便睡在花瓣上,所以我就这样写了。”王安石听了,不禁又惊又愧。

  这两则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欣赏者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会误解别人的作品,影响自己的欣赏,甚至会闹出这样或那样的笑话。当然,苏东坡不知菊花也有凋落的品种,王安石不知“明月”是鸟名,“黄犬”是虫名,这类知识比较冷僻,不懂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在实际的文艺欣赏中,更多的是由于我们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不能很好地体会和理解作品的妙处。因为欣赏活动不是消极地接受作家的灌注,而是一种积极的“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去丰富和补充作品的形象,体验和理解作品的内容。所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与理解作品的深浅有很大的关系。

  从未登过高山的人,很难懂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句诗的奥妙。缺乏外国入侵、国土沦陷体验的青少年,阅读都德的《最后一课》的体会可能要差一些。

  “若非个中人,不知个中味”,要深得作品之妙,欣赏者要努力投身于社会实践,扩大生活领域,努力掌握丰富的知识,尽可能作个“个中人”,具有相应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一个脱离生活孤陋寡闻和知识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成为高明的艺术鉴赏者的。

  当然,这不等于说,缺乏生活经验就不能阅读文学作品。大千世界是如此广袤深邃,社会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任何一个人,是无法一事都做“个中人”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告诉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实践,尽量多的获得生活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我们从小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我们今后的成长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

  公众号:花椒树下学作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49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