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为何在诗文中常用来比喻少女
人们总是对新颖的事物充满来好奇心,总爱问为什么?然后就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现。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之中国古代文化趣味问题,希望能帮到你。
一、“豆蔻”为何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少女?
“豆蔻”也被称为“含胎花”,为何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少女? 豆蔻花人们习惯称十三四岁是女孩子的豆蔻年华,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名叫张好好的风尘女子的诗。诗中形容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因此,前人也曾有注解:“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春天的花卉很多,为什么独独选中豆蔻花来比喻少女呢?原来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因此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在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处女。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红豆蔻花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清人诗云:“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枝。”指的就是它。后世吟咏豆蔻的诗,大多含有这种寓意。 古代女子的年龄有什么特殊叫法? 古人对人生中各个年龄段分别有特殊叫法,女子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叫法。 女孩子幼年时被称为髫年,因为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也称作垂髫。 十三岁左右为豆蔻年华,取唐代诗人杜牧诗中之意。 十五岁为及笄之年。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起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 十六岁是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因为“瓜”字可以拆分为两个“八”字,二八十六,所以指十六岁的女子。女子到十六岁的时候,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可以结婚为人妇。 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称为摽梅之年,取自《诗经?摽有梅》,摽梅的原意是指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世比喻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 二十岁被称做桃李年华,意思是说这个时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 二十四岁被称为花信之年,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春天多风,刮过二十四番花信风后才会进入到夏天。
二、女主临朝称制是从谁开始的?
封建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往往需要皇后或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这被称作女主临朝称制。“王言曰制”,称制自然就是皇帝应有的权力,历史上最早“临朝称制”的女主可能要算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芈八子,她为日后有野心把持朝政的后妃们开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芈八子是秦惠文王来自楚国的姬妾,芈是楚国的国姓,而八子是她的封号。八子的地位不高,在当时秦国后宫的八级——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中,居于中下游。因此,在秦惠文王身后,她和儿子嬴稷就在皇后和新君秦武王的合谋下,被送去燕国当了人质。三年后,秦武王死于意外。芈八子在燕国的支持下,果断地联络了自己的异父弟魏冉拥立嬴稷回国,经历了三年的“季君之乱”,终于使嬴稷登上了王位的宝座,成为秦昭王。她也因此成为“宣太后”,并在秦国临朝称制了四十一年。在她统治期间,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为她的玄孙嬴政统一六国积累了实力。 大一统王朝中首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是西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她在儿子惠帝死后正式临朝代行天子之权,是当时西汉真正的掌权者。在她执政的七八年中,史书中直接以“高后某年”记事,《史记》《汉书》等正史也为她专门立了帝王资格的“本纪”。吕后的执政生涯也算成功,她虽然扶植诸吕,对待朝臣心狠手辣,但政治局面基本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为其后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三、历史上最早“垂帘听政”的人是谁?
垂帘听政简称“垂帘”,是指封建时代由女后辅佐幼主临朝听政,在殿上宝座前用帘子遮隔,处理国家大事。女后归政叫“撤帘”。提起垂帘听政,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慈禧太后,没错,她把持朝政长达四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时间最长的人。但是,垂帘听政从何而来,谁又是始作俑者呢? 其实历史上早有女主临朝称制,但是“垂帘听政”中的“帘”恐怕是唐代武则天的发明。根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自从诛杀上官仪后,高宗每次临朝,则天皇后都垂帘于御座之后,参与处理国家大小政事,人称“二圣”。当然,怀有野心的武后并未满足于“垂帘”,她最终突破了这道帘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女皇帝。 女性临朝听政要垂帘,缘于古代女子的特殊身份以及地位。古代女子必须恪守封建闺律,注意一言一行。她们平常不便抛头露面,严格遵守男女授受不亲。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皇太后,更是必须要遵守这些对女性的特殊要求,不能轻易让男子窥见。因此在辅助幼主处理朝政时,需要在殿上宝座前用帘子遮隔,实行“垂帘听政”。
四、这个“金蚕蛊毒”是什么呢?
和旁门左道的“巫蛊”是否同类呢? 古代的旁门左道包括巫蛊、方术等。这里的巫蛊是指神巫用邪术害人的行为。巫,原义为祝,指向鬼神祝祷祈求。但是“巫蛊”的“巫”,是借祈求鬼神来加害于人。蛊有二义:一是人工培养的毒虫;一是使人受迷惑,昏狂失性。“巫蛊”的“蛊”,是取后一义。用蛊术害人的方法有许多种:有的用木头刻成仇人形象,然后刺心钉眼,认为这样就能够祸及仇人;有的假装鬼神依附,借以欺弄或恐吓他人等等。 小说中的“蛊”则是指人工培养的毒虫。解放前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仍旧广为流传。有毒的蛊种类很多,有蜣蜋蛊、马蝗蛊、金蚕蛊、草蛊和挑生蛊等等,一般就是在众多同类毒虫里筛选出来的毒性最厉害的一个。放蛊的人趁他人不注意的时候,把蛊放入食物,人吃了以后,就会染上蛊毒,患一种慢性的病痛。以现代的观点来说,这是一种人为的,由许多原虫的毒引发出来的怪病。 在所有蛊中最有名的就是——金蚕蛊,即《倚天屠龙记》中“金蚕蛊毒”的原型。传说中的金蚕蛊形状像蚕,通体金色灿烂,“屈如指环,食故绯帛锦,如蚕之食叶”。也有人说它:“每至金日,则蛊神下粪如白鸟矢,刮取以毒人”,所以取名为“金蚕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