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四大传说之梁山伯与祝英台

福萍 200分享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四大民间爱情传说。这四大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梁山伯与祝英台,希望能帮到你。

  故事来源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故事情节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后世影响

  四大民间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最具魅力的,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故事,可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所感染。

  传承方式

  《梁祝》曾被改编成多个剧种进行演出,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形式是越剧。新版越剧把“梁祝”的故事分成“英台出门”、“草桥结拜”、“高山流水”、“十八相送”、“思祝下山”、“楼台相会”、“山伯之死”、“化蝶”这八个场次进行演绎,用独创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将凄美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八个场次中,第六场“楼台相会”最能体现越剧的独特之处。当梁山伯兴冲冲地找到了祝英台后却迎头被泼冷水,对于祝英台不免产生了责怪之意。英台愧疚的用[尺调腔]“记得草桥梁结拜”唱段缓和两人的关系,然而梁山伯的情绪是矛盾的,一方面对英台表示“绝不怪你”,另一方面又说“我为你,一路上奔得汗淋如雨”,最后情绪落在了[弦下腔]“满处悲愤何处送”。将“梁祝”二人此时复杂矛盾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仅体现了祝英台对梁山伯的劝慰,更是体现了二人相濡以沫的情感交流,强化了其中的“情”,并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回归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也是越剧中最纯粹的艺术追求——爱。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2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