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的起源和特性
关于中国丝绸的起源,学术界从古代史书中所载的神话传说,并从考古出土的文化遗存实物中得到证实,作出了蚕桑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科学结论。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丝绸的起源和特性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丝绸的起源
在上古传说中.主要有:“伏羲化蚕桑为繐帛” , “黄帝时蚕神献丝”及”黄帝元妃西陵氏女嫘祖教民养蚕”’等内容,并在历代史书古籍中都有所记载。但传说仅供参考.考古出土的文物,才能为我们提供可靠的根据。 1927 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出土距今 4 000多年前的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半个人工割戴的蚕茧和纺坠。
1958 年在苏浙交界处,太湖之滨的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距今 4750 年前的桑蚕丝线、丝带和平纹绢片.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最早丝绸实物。 19 77年在浙江省余姚罗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上距今 7000 年前的蚕纹骨盅、纺轮和蚕蛾形器物。
1984 年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发现了距今 5500 年前的丝织品和麻织品,其中有平纹丝织品和浅绛色的罗织物,这是我国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出土的最早丝绸物证。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少考古发现,这里不再列举。
综合以上出土的史前文物.对照上古神话传说,在时间上是大体一致的。所以把蚕桑丝绸起源的年代.确定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正确的。那时.不论在我国北方,还是南方,都已经将野蚕驯化成为家蚕,进行人工饲养,从而有了丝绸生产.至于野蚕利用的历史则为时更早。
我国是世界蚕丝的发样地,古称“丝国”,养蚕、缫丝和织绸,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的重大成就.对世界纺织生产作出了非凡贡献: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外的又一项伟大发明,并被广泛传播到国外,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丝绸的特性
优点
第一:穿着舒适。真丝绸由蛋白纤维组成,与人体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
第二:吸、放湿性好。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CONH)、氨基(-NH2)等亲水性基团,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气温下,它可以帮助皮肤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肤过于干燥;在夏季穿着,又可将人体排出的汗水及热量迅速散发,使人感到凉爽无比。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其保温性得益于多孔隙纤维结构。蚕丝纤维里有许多极细小的纤维,这些细小的纤维又是由更为细小的纤维组成。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三:吸音、吸尘、阻燃。真丝织物有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与吸气性,所以除制作服装外,还可用于室内装饰。由于蚕丝具有吸湿、放湿性能以及保湿性、吸气性和多孔性,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另外,真丝纤维的热变性小,比较耐热,加热到100℃时,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数合成纤维的热变度要比真丝大4—5倍。蚕丝的燃烧温度在300—400℃,属难燃纤维,而合成纤维的燃烧温度在200—260℃,即易燃、易熔。因此,采用蚕丝纤维作为室内装饰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尘、保温作用,还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四:抗紫外线。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丝绸在吸收紫外线后,自身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丝织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黄。
第五:保健。真丝纤维的保健功能是无法替代的,其中含有人体所必须的18种氨基酸,与人体皮肤所含的氨基酸相差无几,故又有人类的“第二皮肤”的美称。穿真丝衣服,不但能防止紫外线的辐射、防御有害气体侵入、抵抗有害细菌,而且还能增强体表皮肤细胞的活力,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同时对某些皮肤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缺点:易生折皱,容易吸身、不够结实、褪色较快、不能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