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十八兰的名字由来
说起豫剧,大家都会想起闻名遐迩的豫剧十八兰。你对豫剧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公认的豫剧十八兰是哪几位豫剧名伶吗?她们又因何被称为十八兰?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豫剧十八兰得名由来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豫剧十八兰的名字由来
豫剧十八兰,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国的18位豫剧名伶的芳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员知名度的升降以及艺术水平的差异,十八兰有几种说法,而且名字的排列顺序也有变动。现今豫剧界公认的十八兰是: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车兰玉、李兰菊、王兰琴、刘兰玉、汪兰巧、周兰凤、张兰宝、张兰秋、陈兰荣、刘兰仙、郭兰仙、祁兰芳、马兰凤、刘兰英、张兰青。
她们是豫剧界“须生泰斗”周海水老师的徒弟。她们所在科班“太乙班”的成员都以“兰”字排名。这些兰字辈的学员出科后,无论在哪里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有一次高台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赏太乙班学员的精彩演出,看罢戏后他写了一首诗:“要看戏十八兰,四生四旦四花面,毛兰花、王兰琴,她俩色艺俱超群。兰田、兰玉和兰真,同称五魁在周门。”从此,豫剧十八兰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渐响起。
豫剧十八兰之首——毛兰花
毛兰花,本名毛正义,小名毛妮、然妞,后曾易名毛凤麟,是四十年代誉满艺坛的豫剧“十八兰”之首。其身世极苦,自幼双亲谢世,八岁随舅父讨饭郑州。后到周海水办的太乙班学戏,拜太乙班名须生周海水、张同庆为师,习青衣、花旦,宗豫西调,长于悲剧。其代表剧目有《抱琵琶》、《五凤岭》、《孝妇泪》、《豹头山》、《桃花庵》、《贩马记》、《凌云志》、《霄壤恨》、《女贞花》、《破洪州》、《大上吊》、《双孝廉》、《莲花庵》等。由于她天资聪慧,性格坚韧,入科后曾深得老师们的青睐。开始时试行演出一些配角戏,到13岁便可独挑大梁了。首演《大祭桩》,一呜惊人,竟与豫西调名旦汤兰香并列头牌。
抗日战争末期,毛兰花在时称“小上海”的安徽界首演出,和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一起,被群众誉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1948年,毛兰花随丈夫朱振家离开大陆,来到台湾高雄,辗转屏东,后于1953年加入台湾空军大鹏豫剧团,任总教官。其表演艺术曾受到京剧艺术大师齐如山的极高评价。1958年开始招收第一科学员,如许贵云、田运显、封君平等都是此科学生中的佼佼者。她秉性善良,艺德兼备,为豫剧在台湾的传播、扎根,尽心竭力,作出了很大贡献。
豫剧的特征
河南梆子戏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词与动态,纯全合于河南的风俗习惯,而起为观众所爱好者,则在表现风俗习惯中鄙俚粗俗之人与事物的关系,与观众的生活行动打成一片。虽然不免有些俗气,但俗有俗的风格,俗的趣味。豫剧的剧词不能专重文言,以合本剧之声调节奏为第一。其叙事言情,喜怒哀乐,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伟,间杂以方言,尽人皆解。豫剧具备历久不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点:(一)娱乐性强 豫剧锣鼓声响,丝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满台走扭。劳动大众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过会,许多人挤在一起,听听看看,就感到无限的轻松愉快。(二)接近群众 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脾味。(三)易懂易学 调子简单,词句通俗,容易听懂、学会。(四)富于地方性 腔调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