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性

福萍 200分享

  老师是指传授学生知识的人,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的有能力的人,职责首先是育人。先成人,后成才。为人师表,答疑解惑,则为老师。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尊敬老师,爱戴老师。那么你知道尊师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性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尊师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性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尊师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作为教师“祖师爷”的孔子,他没有“倡导”人们尊师,而是孜孜矻矻像他一再所说的那样,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无私无隐。孔子的所作所为,无愧于“万世师表”的尊号,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战国末期的荀子,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率先做了集中地论述。他将“师”与天、地、君、亲并列,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的,是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

  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在他看来,教师是用来正确阐明、校正礼法的,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无视教师,刚愎自用,就好像让瞎子来辨别颜色、让聋子来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之外,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学习就是要学习礼法,但如果没有师教,不懂得礼法,即便有其他能力,也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所以,人要是没有教师、不懂法度,如果有智慧,就一定会偷窃;如果勇敢,就一定会抢劫;如果有才能,就一定会作乱;如果明察,就一定会多奇谈怪论;如果善辩,就一定会大言欺诈。相反,人要是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如果有智慧,就会通达事理;如果勇敢,就会变得威武;如果有才能,就会成功;如果明察,就能理解一切;如果善辩,就能论断是非。所以有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下懂法度,是人立身处世的法宝;没有教师、不懂法度,就必然遭致灾难和祸害。

  正因为教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这般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一定尊敬教师;尊敬教师,法度就能保持。国家将要衰微的时候,一定鄙视教师;鄙视教师,人就会有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法度就会破坏。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的《吕氏春秋》,有专门的《尊师》一章,强调“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无论是什么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尊师都是义务,是使命,即使贵为天子也不例外。“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日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在我看来,“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所以尊师也”。除了对教师讲礼貌、生活上细心照顾和周到地服侍之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先秦以降,历代歌颂教师、倡导尊师的格言名论不乏。如扬雄的“务学不如务求师”、王符的“人不可以不就师”、葛洪的“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太公家教》的“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束脩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李觏的“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王卓的“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等,都足以令人警醒,懂得教师的可贵和可敬。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