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戏的形成与发展

福萍 200分享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因艺人都出自巴陵和湘阴而得名。那么巴陵戏的巴陵戏的形成与发展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巴陵戏的形成与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巴陵戏的形成与发展

  巴陵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岳阳古称巴陵。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岳阳便有了用“楚语演唱种种伤心事”的戏曲表演形式。另据巴陵戏历代艺人传说,明代末年,岳阳曾有洪胜班,该班生角大王洪玉良便是巴陵戏的始祖。

  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昆腔也给巴陵戏的形成和发展以重大影响。至今巴陵戏还存有纯用昆腔演唱的传统剧目《天官赐福》、《打三星》等,而且有大量的昆曲曲牌用于舞台演出。

  清代乾隆年间,不少地方戏随着商业活动流布,开始了互相的影响。这种剧种的交流,使得巴陵戏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发展起来。巴陵戏的弹腔,分南、北路,便是受徽调和襄阳腔的影响而形成。随后,伴随着剧目、表演艺术的日益丰富, 巴陵戏逐渐形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

  巴陵戏在清代末叶出现了兴盛的景况。不少清代的演义小说中,都有岳州戏(巴陵戏)演出盛况的描写。当时著名的专业科班和班社有“巴湘十三块牌”,“巴湘十八班”,从业人员达800余人,活动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诸县城乡。业余的科班、班社,遍及城乡;茶楼酒肆,围鼓演唱不绝。活跃于湘北城乡的皮影戏、木偶戏也多用巴陵戏演唱。城乡的祠堂庙宇竞相修建戏台。当时的岳阳城乡有戏台近40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巴陵戏与省内的其他的戏曲剧种的相互借鉴和交融也比较多。巴陵戏艺人与湘剧艺人经常往来,经常同庙演唱,各演半日,并分居庙内东西科楼。两个剧种的艺人相互插班学艺。在相互的交往中,取长补短,使巴陵戏的艺术表演形式日渐成熟。

  巴陵戏的传统剧目

  巴陵戏的传统剧目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20余个。大多取材自历史演义和话本,部分剧目从元明杂剧、传奇演变而来。习惯上分为整本、半本、折子、小戏四类,以半本戏居多。这些剧目,如果按声腔来分,则有昆腔戏3个,南路戏88个,北路戏31个,南北混唱的戏76个,小调戏16个,安庆调戏4个,七句半戏5个。近几十年中,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挖掘、展览演出,抢救了一批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了优秀传统剧目《打严嵩》、《九子鞭》、《打差算粮》、《三审刺客》等30多个,其中一些剧目获得湖南省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和挖掘奖。1959年创作的大型历史剧《何腾蛟》,参加湖南省戏剧会演获奖并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2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