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上堂简介和文化历史

秋梅2 1172分享


  东山堂简介

  东山堂位于东山区寺贝通津9号,原名为东山浸信会堂,宣统元年(1909)由外国传教士创建。1979年9月30日恢复宗教活动,是全市__首间恢复宗教活动的教堂,亦为全国复堂最早的四间堂会之一。东山堂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基督__占地面积3850?M2,建筑面积2276.18M2。主堂约能容纳1300人。现任主任牧师:陈穗生牧师,副主任:沈国红牧师。

  东山堂现有在册信徒约5000人,每主日参加崇拜约有4500人。为满足信徒需要,主日崇拜分为早堂崇拜、午堂崇拜、青年崇拜。宗教活动除了主日崇拜,还有查经会,研经祈祷会,见证会,晨更祈祷会,青年查经会,妇女祈祷会,长者团契聚会。

  目前东山堂有六队诗班参加献唱。复堂以来,东山堂已发展拥有十多个事工部门,其中妇女部、青年部、招待部是较为成熟的事工团队,同时东山堂也组建了圣咏团、圣剧团等事工团队,深得信众的肯定。东山堂在做好教会事工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__东山堂源于美南浸信会,于1908年在今寺贝通津购置地皮作建堂之用。1946年美南浸信会将教产全权移交东山堂浸信会,东山堂成为中国人的教会产业。自此,东山堂成为解放前由中国人自主主持的堂会。1966年,教会被迫停止活动,东山堂被占用,副堂南边是汽车修理厂,主堂成了“东山区人民会场”,钟楼客厅成了厨房,牧师楼成了托儿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东山堂主堂被收回。1986年,将主日学堂及副堂房屋供出办广东协和神学院。1987年,市__两会迁至此堂办公。自1990年以来,教堂进行了多次修补和改造,对大堂外部环境进行绿化,设计鱼池、花园、花廊、草坪、休憩亭等,使东山堂整体面貌发生很大变化。2003年开始,东山堂对主堂以及外部环境又进行了全面修缮,安装了中央空调以及多功能设备,现在已基本完工。

  东山堂历史

  早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美国波士顿浸信会即派遣传教士来广州建堂传教,但因遭清政府拒绝而阻留于澳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进入广州,在东石角和南关等地租赁民房设堂传教,但屡遭居民捣毁,珠江上传教的紫洞教船亦被击沉。

  同治九年(1870),美国__南差会在市内五仙西购置铺屋建立福音堂。不久即因该地过于繁喧,不宜传教,加上教徒日增,教堂已不敷应用,乃将旧址出售,在今寺贝通津9号购地重建教堂。新堂奠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翌年建成。同年5月2日成立东山浸信会。

  当时所建为葵棚结构临时建筑,后因两次被大风吹倒,且前来参加宗教活动的教徒日益增多,在东山的几所教会学校的师生也常来此进行礼拜祈祷,遂于1923年7月动工扩建,至1927年4月16日竣工,举行隆重的献堂典礼,改名为__东山浸信会堂。

  清宣统元年(1909年),于东山寺贝通津9号重建新堂,并于当年成立东山浸信教会,按立余瑞云为牧师。因信徒日增,遂于民国16年(1927年)将旧堂扩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楼房,占地1000平方米,设有1300个座位。

  民国38年(1949年),华侨捐资增建牧师楼一座,开办安老院、主日学堂及所接收慕光瞽目学校等,发行《朝曦》月刊,有信众2000余人。

  1979年9月30日,首先复堂。1986年收回被占的房地产,将主日学堂和副堂房屋借出办广东协和神学院。

  1987年,市__三自爱国会和基督__迁此办公。

东上堂简介和文化历史

东山堂简介 东山堂位于东山区寺贝通津9号,原名为东山浸信会堂,宣统元年(1909)由外国传教士创建。1979年9月30日恢复宗教活动,是全市__首间恢复宗教活动的教堂,亦为全国复堂最早的四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标签

    66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