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光打雷不下雨
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充足的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不过为什么会出现光打雷不下雨呢?以下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雷电的形成
众所周知,雷雨季节的闪电与高压电场中的绝缘物质电离击穿导电是一个道理。在雷雨天气,带电云层所形成的高压电场强度是很高的。通常,带电云层对大地放电一般是这种情况,其云层属于正电荷区高电位,大地处于负电荷区低电位。空气原本是不导电的,但在强大的电场力作用下,气体原子核最外层的电子就会受到电场力的激发而产生跃迁飘逸而形成带电离子。获得电子的原子称其为负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称其为正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带电离子可形成电子流。另外,绝缘体的电子受原子核的引力场作用较强,也可称其为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在一般的外加电力场中其外围电子呈现为较大的惰性状态很难激发脱离轨道成为带电离子。如果外加电场力超过了其绝缘体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也就是电子的受激发状态,那么其绝缘体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击穿状态而参与导电。
在自然界的物质中,天然云母的电导惰性最大,其次是玻璃、陶瓷、塑料等类。 空气是一般的绝缘介质,而纯正单一的气体其原子核外围电子的游离惰性也是很强的。然而空间气体中的成分并不纯正,也掺杂有其他的物质颗粒或者是水分子而极易构成低电场下形成的离子态。介质击穿电离导电,是电工学中常用的专业术语。面对自然界所形成的强大电场,由空间气体形成的绝缘介质是微不足道的,数亿伏特的电压场很容易将气体核外电子激发游离而成为带电离子参与导电。绝缘介质击穿就是绝缘物质构成的离子态,高压电场形成的弧光放电现象,就是绝缘介质核外电子被激发游离后形成的能量释放所产生的光辐射。
为什么光打雷不下雨
打雷是由于云的内部,有正负离子在相互碰撞和摩擦。冰晶破碎、水滴碰撞、空气对流等都能导致云内带电粒子增多,而这些过程在积雨云内部表现得非常强烈。积雨云是一种位置很低但个头很庞大的云,看上去像山一样。出现积雨云,常常会导致雷电、暴雨、大风等强天气现象出现。
下不下雨,与云层中含水量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虽然打雷容易改变云层结构,从而改变含水量,为下雨创造更多的条件,但并不一定会导致下雨。如果云体的含水量不够,就算空气对流再怎么强、水珠再怎么碰撞,雷打得再大声,雨还是下不来的。
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打雷的时候确实伴随着下雨了,但由于声音传得远,降雨的范围小,你正好不在雨区,所以“只闻雷公未见雨神”。
积雨云的范围一般在10公里至30公里之间。在云体中心覆盖的区域里,降雨量最大;在边缘地区内,雨量较少甚至无雨,而雷声的传播范围可达到50公里至70公里。因此,积雨云的中部地区雷声大、雨也大,边缘地区就会雷声大、雨点小,而不在积雨云覆盖范围就是光打雷不下雨了。正所谓“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有钻牛角尖的要问了,打雷不一定下雨,那反过来,暴雨天气是否都伴随有雷电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如果是稳定性降水,即从低层到高空的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差异不大,伴随出现雷电的几率就比较小。
相关文章:
4..打雷不下雨(打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