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傈族有什么传统手工艺

培章 1172分享

  傈傈族主要居住于滇西,本和彝族是国一个族源的。傈傈族和其它民族一样有着自己民族的手工艺品,而且每一种都特别有民族的特色。传统工艺有古币装饰、弩弓、麻编工艺坐垫、头饰等。弩弓是现存的比较原始的狩猎工具,由比较坚实的木材制作而成。用牛筋作为弓弦,配以竹箭和箭囊。这种弓弩的穿透能力非常强,在5米远的距离上,能将居民楼的家庭木门射穿。一起看看傈傈族手工艺。

  傈僳族妇女的古币装饰

  在大峡谷,傈僳族妇女用来打扮装饰自己的竟是一串串最古老的货币——贝币。

  她们在头上、胸前戴着白如玉、灿如雪的贝币,把自己打扮得似花蝶,像孔雀。

  据考古学家证明,云南最古老的货币是海贝,它在云南流通最长,大部分地区从战国到明代都是一直在流通。由于怒江大峡谷是云南最偏僻、最封闭的地区,海贝便一直使用到解放前。

  五分镍币左右大的五十枚贝币可换一头猪,八十枚可换一头牛,十枚可换一升粮。二分镍币左右大的一枚可换一碗凉粉,十枚可换一只鸡。五公分左右大的最值钱,一串可换一头牛。贝币多少也是傈僳族人家贫富的象征。

  在怒江大峡谷,贝币开始是没有串在一起的。由于在那黑暗野蛮的年代,外敌入侵和民族氏族间的械斗不断,还要遭受强盗的抢劫,自然灾害引起的迁徙,贝币保管十分不方便,聪明的傈僳族妇女便把它钻个孔串起来,戴在头上,挎在身上,防止丢失。

  斗转星移,贝币便成了点缀傈僳族妇女的装饰品,成了傈僳族妇女爱美的象征。

  傈僳族妇女把贝币视为传家之宝,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当姑娘长到十六、七岁,做父母的就会精心为女儿准备一串海螺贝。不管家境如何困难,这串贝币是非给不可的。母亲不幸去世,她们留给女儿最珍贵的东西也是贝币。

  傈僳族的弩弓

  弩弓是现存的比较原始的狩猎工具,由比较坚实的木材制作而成。用牛筋作为弓弦,配以竹箭和箭囊。这种弓弩的穿透能力非常强,在5米远的距离上,能将居民楼的家庭木门射穿。

  出于安全,在购买时,如不特别要求,一般弓弦是用麻绳代替。竹箭是用生长在海拔2700米左右的一种有节实心竹削制而成,这种实心竹异常坚硬。过去居民用此竹削尖作为武器,据说能刺穿熊皮。过去箭头涂有猎人自制的毒药,只要射穿兽皮,野兽就会抽搐而死。近些年因禁猎,已经禁止使用。 箭囊一般由兽皮制作而成,打猎能手的箭囊一般用熊皮制作,以体现猎人的勇敢和成绩。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弩弓曾是捕杀鸟兽的“武器”,但随着旅游业的升温,弩弓却成了热销的旅游纪念商品。

  怒江州聚居着傈僳、独龙、怒、普米等少数民族。过去,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中,弩弓衍生为各族群众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工具。人们出门弓箭不离身,耕作之余以射弩比赛为乐,打猎或解除纠纷,都以弩弓为武器;逢年过节,人们还进行射杀鸟雀等娱乐活动。在傈僳山寨,有这样一种习俗,七八岁的男孩必须拥有一把象征勇敢智慧的弩弓,射弩也是各族同胞必须具备的本领。现在,怒江州一方面禁止群众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同时鼓励和引导群众把弩弓作为旅游拳头商品进行开发,因而涌现出许多弩弓制作专业户、专业村,有的专门生产弩担,有的搓制弩索,有的削制箭矢,销售弩弓已成了群众增加收入的新亮点。

  傈僳族麻编工艺坐垫

  以苎麻等大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为原料制作的。

  据《诗经》和《考工记》记载,西周至战国时期已有麻(苎麻),其茎皮纤维韧如筋,沤后可以织布,还可编织成线绳和鞋、帽及其他用品。

  汉代,苎麻种植已很普遍。现在,中国大麻的种类很多,有苎麻、亚麻、黄麻等。用于麻编的以传统的苎麻为主。通常是将苎麻的茎皮纤维经加工、漂洗后编织成工艺品,或者纺成麻线再编织成工艺品。

  自清代以来,中国麻编以浙江宁波、台州、温岭、黄岩、海门等地为主。

  20世纪40年代,宁波生产的麻编草帽,以马尼拉的麻为原料,工艺精细,色泽光亮如同丝绸,体轻质软,富有弹性,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金丝草帽。

  1980年以来,浙江省又积极开发和利用南方产的剑麻、黄麻等新原料,试制成功剑麻帽、黄麻帽。浙江麻编在工艺上,除了编织外,还以钩针编结工艺编成提包、门帘、靠垫、灯罩、杂志架、信插、旅游吊床、餐垫、盆套等日用品,以及壁挂、墙饰等欣赏品。麻编工艺品以天然植物纤维为原料,不仅美观,而且具有吸潮、凉快、坚韧、不易腐蚀等优点,因此很受欢迎。

  缀满爱的头饰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北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地带。过去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聚居在福贡、贡山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欢头戴珠帽“俄勒”。

  “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 、小铜珠编织而成的。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俄勒”,头顶上的片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傈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物。

  关于“俄勒”,傈僳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年天气大旱,河水干涸,庄稼枯焦,饥饿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一对傈僳族男女青年受米斯神的指点,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男的撵山打猎,女的管理家务,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尽管两人勤劳耕作,但生活仍十分艰苦。男青年所穿简陋的兽皮衣服,已无法蔽体、御寒。姑娘看在眼里,疼在心头。

  于是决心要给小伙子织做一套舒适合体的衣服。她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荨麻,之后便不停地撕麻、煮麻、漂洗、捻线,不知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看到心爱的姑娘为了自己不辞辛劳,而阵阵山风袭来,她被吹散的发丝不时挡住视线,刺得她眼睛常常流下泪水的情景。

  小伙子暗想,能不能制作一顶帽子,拢住姑娘的乌发呢?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他望着天空,幻想着如果能用月亮一样洁白、光润的东西做成一顶帽子,把姑娘打扮得象月下的青山,该多好啊!于是,他踏遍千山万水,终于如愿以偿地在唐古拉山脚下找到海贝,用姑娘搓出的麻线,把磨好的海贝片和白色、红色的树果子穿成串,做出了一顶美观大方的“俄勒”。

  一个丰收的中秋之夜,小伙子捧出“俄勒”,伴着月光,戴在姑娘的头上。姑娘取出长衫,披在小伙子的身上。二人情深意绵,终于结成终身伴侣,生儿育女、繁衍子孙。

  从此,谈情说爱的傈僳族小伙子就必定要做一顶“俄勒”,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做为定情之物。姑娘也要亲自织做一件长衫,回赠自己的意中人。这种习俗世代相袭,一直流传至今。


相关文章:

1.傈傈族的酒文化有什么特色

2.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3.俄罗斯族有什么礼仪和禁忌

4.为什么独龙族要叫独龙族 独龙族名字的由来
5.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有哪些

    热门标签

    85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