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及传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品陶瓷,民族艺术戏曲,国画,端午赛龙船,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艺术本没有“民间”与“非民间”之分的。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职能分工的出现,形成了相对于“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的“民间艺术”这一历史的概念。不同品类作品体现着不同阶层的审美标准,应是相互间分界的根本。就剪纸而言,并非凡是用纸剪刻的作品都可谓之“民间剪纸”。历史上不乏有应贵族市民阶层节日习俗需求而专营剪纸的艺人,也不乏文人画家为艺人绘稿、或专业艺术家运用剪纸技法创作的例证。这类作品与劳动群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作品有着质的区别,多已脱离劳动者的审美本色,也不可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有的作品虽也在某些地区流传,但最终必将因为并非民众自己的创造而在变异中面目全非。即使在今天,许多地区的群众性美术创作活动中出现的剪纸作品,也不能与民间剪纸混为一谈。群众性创作活动也可以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继而在民间流传,但其创作目的往往已脱离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达辅导者的意图。二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不是一个概念。
因此,在研究民间剪纸的范围时,切不可只从表面形式去看,认为凡是用纸剪出来的都是民间剪纸,而忽视了是否为民众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须,是否被群众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艺术的基本条件。当下民间文化基础理论的薄弱,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使得不少人认为,凡是生活在民间的艺人或工匠所作一诸如象牙雕刻、鼻烟壶之类,都可归类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这是应予纠正的。包括民间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其创作、审美、应用与劳动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离,使之和与其并存的其他艺术品类清楚地区别开来。
据考古研究发现,剪纸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公园六世纪,但也有人认为剪纸发展历史还更早。那么剪纸的由来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剪纸的由来吧。
中国的剪纸工艺有它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据说最早的剪纸艺术是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当时,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剔、刻、剪等多种镂空雕刻技法,在诸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这便是所谓的早期剪纸艺术。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流行剪纸招魂的风俗,这就促使剪纸艺术开始进入大发展。从出土文物可看成,那时的剪纸技艺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剪纸画面构图完整,细腻精致。此外,唐代时期,人们还利用剪纸做印花板,将厚纸雕刻制作漏版印花板,然后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打造出美丽的图案。
明清时期,剪纸技艺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这时候的剪纸工艺应用就更加广泛了,例如民间彩灯的花饰,扇面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等,均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经过加工而成的。而那时,民间更多的人是将剪纸作为一种家居装饰物,用以美化家居,比如窗花。
汉朝时期,那个时候刚刚发明了纸不久,一位书生(当时的我),十分的落魄,家里有一位身体不好的妻子——似玉,还有一个6——7岁的男孩:碧玉。
这位书生真的很有才,可是就是没有人赏识,无人问津。而且手脚比较笨,干点别的还是不是很行,幸好有时妻子给别人帮点忙,帮人做点衣服赚点钱,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度日!使我欣慰的是,我的碧玉十分的懂事和听话,别看年纪很小却帮助母亲烧饭洗碗,从来不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吃的玩的。
这年冬天特别的寒冷,在接近年关的时候,似玉身体又有些感觉不舒服,有好几日下不了地了,眼看家里的米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了,我很着急,于是到一些大户人家央求,是否需要写字,因为我为人很刚直,不愿意向别人讨要什么。可是那些大户人家对此都不感兴趣。
无奈我只好饿着肚子回往家里走。
走到半路,天下起了大雪,呼呼的北风冻得我特别的冷。我急急的往家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发现一位老太太倒在了那里,老人家穿的很是破烂,左手拄着一个棍子,右手拿着一只破碗。我看到这里心生怜悯,赶忙把老人家扶起,搀着她走到了屋内。
进到屋内,我向似玉告知原委,碧玉主动去烧水,似玉强撑着病弱的身体,把家里仅剩下的一点点的米拿了出来,熬了一大碗稀粥。这时老人家慢慢的缓醒过来,我赶紧把稀粥弄得不烫嘴的程度,慢慢的让老人喝下。时值天色已晚,老人好像明白过来什么,问:是你们救了我?你们也一起吃饭吧!似玉说,“我们不饿,老人家您先吃吧!”“唉!那我就先吃了!”老人家无奈的说。
我现在心里为了晚饭发愁,但是又不便说什么,于是索性拿出笔来在一张拣来的纸上写一个“福”字。
当喝完这碗稀粥,老人的身体似乎恢复了很多。于是站起身来四处打量这间屋子,一看是穷的可怜,几乎什么都没有。看了看似玉,说,孩子你身体不舒服吧!似玉说,每年到冬天这会儿都是这样,身体总是不舒服。老人从怀里摸出一种像草药一样的东西,说,烧点水,把它放在里面,熬水喝了之后,你的病就会好了!
又回身看看我写的“福”字,拿起来似乎要看的真切,可哪知道,她用手三下五下给撕了!我当时就急了,这张纸是我好不容易拣到了,我们一家救了您,要过年了,我们家想贴个福字,以求明年的好运,可 ……您为何要把它撕掉呢? 老人家不紧不慢的说到:把我撕的“福”字展开来看看是什么样子?
碧玉好奇跑过来慢慢的把它展开,呀,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个福字被一条大鱼围着,而且经过这番“撕”之后,福字更有立体感了!把小碧玉乐得小嘴都合不上了,把这张纸抱在胸前让他妈妈看,还说这样好不好看!
老人家不等我们说什么,又从怀里掏出一些钱来说,“我看的出,你们能把最后一碗饭给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就说明你们一家是一个德善之家。你们目前所遭受的一切,其实也算是劫数吧!现在也算应该过去了。我这里有一点钱,你们拿去买点米,让你的妻子和孩子过一个好年,你的妻子从此以后也不会得病,你的孩子以后也会有很好的前程,而且我一会儿告诉你的妻子,怎样才能把一般的字变成这种东西,你把这种“纸”拿到集市和那些富贵人家那里,肯定会卖一个好价钱!”说着就把怎样做好这门手艺的办法告诉了似玉。
此时我们才明白今日我们遇到了神仙,于是我带着似玉和碧玉跪在地上,连连叩头说,敢问是哪位神仙?老人家似乎有些意外,连连说,“我嘛,算不上什么神仙,我只是受一位神仙之托,来到人间,察访看看有无德善之人,然后把这种技能传给他。来的时候,那位神仙叮嘱我,要我找到你,试试看你行不行,行,就传给你这种技能,不行我们只好另找别人。这下好了,你们在两千年之后,再相互遇到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此事呀!”
中华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及传说相关文章:
★ 剪纸的由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