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学设计7篇

金凤1871分享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7篇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1

【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2

【电功率】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W”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24W和一只500W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常用的还有千瓦、毫瓦。1kW=103W1W=103mW以下是常见用电器的:

因为W=UIt,所以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B.0.8WC.2WD.4W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因为,所以如果P和t的单位分别用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1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A.空调器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A.J/sB.kW·h/sC.V·AD.W·s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J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J/s是的单位;B、Kw•h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Kw•h/s是的单位;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选D.2.5V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2.5V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2.5V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2.5V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则P实>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40”和“PZ220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A.24Ω0.67WB.20Ω0.8WC.24Ω0.96WD.20Ω0.67W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灯泡的电阻会随电压、电流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只能从图像入手分析。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灯泡的电阻相等,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三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把这种规格的三只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4V,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电压是4V时,通过灯泡的士电流为0.2A,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3

【宇宙和微观世界】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学法点拨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

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

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三)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哥白尼与日心说;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4.宇宙的组成

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

○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实验: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达标自查

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和()。

4.液体没有确定的(),具有()。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并具有()性。

5.物质由()组成。分子由()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A.体积都变小;B.体积都变大;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8.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12nm=1.2×109m;B.12nm=1.2×10-9m;C.12nm=12×109m;D.12nm=12×10-9m。

9.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能力提高

10.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选用熟动物油作为探究对象。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记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观察: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1.探究:水结成冰以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

分析结论:交流:通过第10题和第11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4

【动能势能】

【教学内容】

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第4节第1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2)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

(3)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假设、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观察生活是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②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控制变量、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教学准备】

实验探究相关器材、任务单、PPT演示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

让学生观看一段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提问飞机在做什么运动?

学生:做机械运动。

教师:那飞机具有什么能呢?

学生:机械能。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能包括?

学生:动能和势能。

教师: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哪些物体具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几天我们就具体学习。(引出题)

二、新教学

(一)动能

出示几幅物体在动的图片。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都在运动。

教师:那它们都具有什么能?

学生:动能。

让学生归纳动能的含义。

【板书】1、动能的含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教师:同学们能再举几例具有动能的物体吗?

学生:公路上运动的汽车。流动的水。转动的电风扇。老师上走动时------

教师:那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板书】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

器材:大小不同的`勾码(替代球)各一个、斜面一个、小车一辆。

(教师提示: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探究实验,斜面的作用)

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讨论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归纳。

结论:质量一定时,速度大的物体做功本领大,动能也就越大

结论:速度一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做功本领大,动能也就越大

[板书]归纳: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练习:

1、若甲物体的速度比乙物体的速度大,则(D)

A、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大

B、乙物体的动能一定比甲物体的动能大

C、甲、乙两物体的动能一定相等

D、甲、乙两物体的动能无法比较

2、在行进的火车中有两个物体,甲的质量为5千克,乙的质量为2千克,则_甲__的动能比较大。

3、想一想议一议

车型设有中心双实线、中心分隔带、机动车道下非机动车道分隔设施的道路其它道路

小型客车7060

大型客车、载货汽车6050……?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解释,(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

解析:(1)汽车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加以限速;

(2)又因为汽车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小

4、动能的利与弊

视频演示:台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的危害。再由学生举例说明动能其它的弊处和对人类的益处(如风力、水力发电,各种动力机械等)

过渡:近年,德清的经济发展迅猛。德清各处都有不少的建筑工地。当我们从工地附近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会特别地小心。请问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心什么?

——担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的呢?

——势能转化而。

三、势能

(一)重力势能

引入:广东正在开亚运会,运动员把杠轮举起时,运动员给杠轮做了功(学生回答),那么杠轮增加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学生回答)。从而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板书]重力势能的含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建立假设: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高度有关。

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物体各1个、小桌、1盘沙子,1把尺。

思考: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器材验证猜测?

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讨论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最后总结归纳。

生活情境再现(多媒体动画演示)。

【板书】总结归纳:物体的质量(m)越大,位置(h)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练习:(图片在多媒体)

(1)比较图中A、B两个实验可得:

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比较图中A、C两个实验可得:

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过渡:用学生熟悉的玩具演示,引出势能。

演示:取出一音乐盒,上好发条,使其发出动听的声音,同时也可看到风车不停地转动。

提问:在上述过程中,是什么能转化为了动能和声能???弹性势能

(二)弹性势能

【板书】1、定义: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势能。

由学生举例说明具有弹性势能的各种物体。如弹弓、蹦床、机械手表等。(图片展示);

演示:以弹弓为例,说明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板书】2、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势能的利与弊:

当我们从工地附近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特

别地小心。请问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心什么???担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的呢?重力势能转化而。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势能。

四、堂小结:

1、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2、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五、堂练习:(演示稿)

六、作业布置:

1、作业本B第四节动能和势能(一)

2、预习本P92—93页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5

【欧姆定律】

课题:

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I——电流(A)R——电阻(Ω)

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

【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Ω,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

【解析】

已知:,求I

解:

【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12V

【解析】

已知:,求

解: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可知:,根据可得:,则:

【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答案】10Ω;2A

【解析】

依题意画电路图如下:

由得:

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大到20V时,如下图所示: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欧姆定律

1.内容:

2.公式:

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

I、U、R的单位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三、今日感悟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6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一、导课。

1、复习提问:什么是机械效率?

热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热机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热机效率和环境的保护。

2、引入新课。

二、热机的能量损失。

1、提出问题,热机把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除了做有用功以外;同时还有哪些形式损失能量?

2、梳理总结,说出热机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走向。

三、热机效率。

1、引出热机效率的概念,提出自学要求,看课本相关内容画出热机效率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四、环境保护。

1、热机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什么问题,你觉得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通过学生的展示予以肯定。

五、出示目标,学生小结。

六、巩固练习:

1、热机是把能转化为能的机械,在热机里,转变为的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2、如何提高热机效率,是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问题,要提高热机效率,其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工作中的各种损失,其次是保证良好的,减少机械损失。

3、为节约能源,需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效率的是()

A、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

B、尽量增加热机的工作时间。

C、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D、尽量减少热机部件间的摩擦。

4、目前,社会上有一些旧的被淘汰的内燃机,从长远看,你认为有必要修一修再使用吗?说明原因。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7

【认识压强】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

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㈢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㈤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第九节 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

3、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3、单位:牛/米(帕)1牛/米=1帕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物理初三下学期教案最新范文

初中物理老师教学设计5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5篇

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篇

湘教版初三物理教案范本

新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范本

关于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

九年级物理专题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提纲复习教案5篇

2021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案例

    373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