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范文
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2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
3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高中物理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认真分析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对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了一些思考和探寻。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科学和新思维的原动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中物理学蕴含着大量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运算、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上述能力的主渠道,所以只有通过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那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在全面实施新一轮课改的形势下,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一、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有针对性的对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对策,首先我们讨论一下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因素。
1.教师的个人特征与教学的有效性
影响教学有效性与教师特征有密切关系。教师的特征——如教师的性别、年龄、经历、个性以及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一个教师的个人特征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教育家康纳德在性别差异的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各项研究似乎都表明:一般来说,男教师看上去比女教师更加盛气凌人,喜爱发号施令,因而男教师的课堂组织得更有条理,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下;然而女教师往往会去营造“更温馨”的教学环境,还有男教师比较偏爱女学生,女教师比较偏爱男学生。
年轻而缺乏执教经验的教师关注的往往不是教学,而是教学中个人魅力以及社交能力的体现。他们努力工作,往往是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独特的教学形象,他们更关心学生的爱好,而不是花时间去教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假设你反应敏捷、老成持重、热情洋溢、善于积累经验,那么这些性格和行为特征会如何影响你的教学行为以及主导你和学生的关系呢?例如,如果我们想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或许就会选择将自己置于教师的正前方,采取讲授式的教学形式;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占主导地位,或许就会采取讨论或探索学习的教学形式。所以一个教师的性别、年龄、教学经验以及他的个性对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2.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有效性
好的课堂组织教学,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都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亲自去发现它,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3.环境与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预期所能达到的效果中,除了教师、学生、内容等相关因素外,还有环境的影响。考虑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环境,很显然,课堂环境的很多方面都与教学成功与否有关。
教师可以使用各种资源,而且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平抛的运动规律时,如果采用单纯的口头上或书面上直接告诉学生平抛遵循的规律,学生未必对此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倘若在讲解的过程中插入现场演示实验和一些演示动画,这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记忆平抛运动,理解它的运动规律,提高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要求教师成为一个有效教师
有效教师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学习效果可得到测评的教师。有效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个性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个性、以成功为中心、专业的行为举止。激发学生学习的个性包括热心、幽默、热情和多样化。在教师具备的特征中,最能使学生努力学习的特征就是热情。热情的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他们不仅自信而且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们信任和尊重学生,他们教授的课程是有用的而且是有趣的。充满热情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满足感。在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轻松、满意、学有所获的教学环境时,教师的热心和幽默是重要的因素。教师是通过与学生建立正面的、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来表现其热心的。在学生眼里热心的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们比较乐意与教师沟通,促进师生关系。学生经常提到他们喜爱的教师身上具有一些特点,适当的幽默感往往是其中之一。幽默能打消紧张情绪,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安全感和自信,促进信任,并且还能减少不守纪律的问题。
在学生看来,有效教师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要想得到学生的信任,你需要开诚布公、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坦率地征求与接受学生的意见或批评。学生常把自己的教师当成是自己的模仿对象,很多时候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对事态度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有效教师必须是个态度积极的人,对自己和对学生取得成功都抱有很高的期望,是以自我的成功和学生的成功为中心的人。有效教师鼓励和支持学生,使学生得到归属感、满足学生渴望得到喜爱、获得成功的需要。有效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专业而灵活的行为举止,公事公办的行为,必要时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对所教学科、教育学和学生的透彻了解,都能提升专业的行为举止。只有有条理地组织课堂活动,才能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2.教师还应该组织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经常听到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经常听到老师说,我已经强调多少次了,已经分析得够透彻了,可是学生还是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最有效的教师能营造并维持高度互动的课堂气氛——课堂上不是教师满堂灌,而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而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和这种课堂气氛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逐渐学会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依据现实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设置问题需要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要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争取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效地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实施新课程以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共识。部分高中生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捣蛋是普遍现象,但是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着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研究基础的科学,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都抱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因素组织教学。物理实验能力是高考对物理学科要求的五项能力之一,由于以往忽视对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也相对不明显,所以我们有必要实行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培养重视实验的思想。学生在学习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的思想,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另外,教师也应该重视课外实验,教师在日常的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的原理、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实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意识。
3.课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强大的影响力。勒温和他的助手们得出结论:人的需求和周围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是解释个人行为的一个要素。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环境的两大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学生的行为。自然环境指课堂上独立于人的那些方面,比如教室的大小和形状、座位安排、工具和材料的有无及摆放位置。而心理环境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比如课堂气氛。设计一个好的自然环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安全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目标。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师应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这些都需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实现,所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物理教师教学的灵魂。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5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