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物理 > 物理教研 > 教学设计 > 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文轩0分享

有关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7篇

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要准确、清晰。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2)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不但看到了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上课观,评价观,作业观等要更新外,教师对课程的观念也要更新。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而就整个教育过程而言,实际开展的教育行动中,学习者从事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其学习质量和效率如何,关键取决于计划阶段所设计的学习方案,因此熟悉课程的总体目标,内容,组织乃至科目目标,内容组织,单元目标及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采用参与式教学

由于物理科目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相当重要。参与式教学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目的是使每个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智能内型的参与者都能有效参与到学习中来。它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调动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平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参与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新时代的教育需要落实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是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是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开发。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文转向学生的发展本位,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进行有机整合,体现人对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于是由三维目标取代传统的双基目标已成为课改实践的首要课题。新课程理念还体现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课程下物理学科的特点及高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后,高三物理学科更体现操作性,课程蕴含着新教学理念。学生参与的很多实验增多,新课程力求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这与课改前的记忆偏多繁难偏旧内容较多,实践偏少行成鲜明的对比。课改前的课程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再加上高三学生很多也步入成年,他们有很多成长的困惑,人生的困惑,面对着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学校老师的压力。这时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关注学生心里健康。形成老师与学生的谈话常效机制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特别这个时候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所以这为高三物理学习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物质基础。但是无论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不同学生由于成长背景的不同,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不同,他们的知识结构基础情况都迥然不同。所以制定复习方案时就需要特别注意:

3.复习方案

3.1.针对全体学生,从课本入手,着眼基础,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构建知识框架。高考立足课本考基础,于变化中考能力。高考试题源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高考卷中的大多数试题都可以从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总复习题中找到它们的影子,甚至课本中的插图、阅读材料等都可成为高考命题的素材;文字表述、规范答题都可以课本为参照。所以,在复习中应立足基础知识,通过透彻理解,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如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应该让学生从定义式及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定理或定律的理解,则应引导学生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物理实质、适用条件等作全面的分析;复习时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构建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3.2.认真学习和理解考纲,仔细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准确把握知识标高,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坡度,结合《考试说明》分析高考命题的规律,把握命题原则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准确把握高考动向,有针对性地做好复习指导工作;高考试题是经过命题专家精心设计的,在考查学生的能力方面是一般试题所不能替代的。近年来,高考命题不回避陈题,并且推“陈”出“新”,及各地高考试题相互借鉴等等。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就是研究命题专家的命题特点,洞察命题者的命题思路。通过对高考题的研究、比较、创新,体会高考命题的技巧与方法,有利于指导复习备考,研究考纲,师生人手一份,认真阅读(知识、能力、要求),教师务必研究知识要点,参透能力要求,使教师看到知识要点,就能选择相关习题,看到能力目标,就能准确剖析试题的重要环节。

3.3.钻研教材,狠抓常规教学,落实好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精评,加强集体备课,搞好集体研究,通过集体备课来发挥群体优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复习每一章前,共同讨论复习章节重点、难点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物理思想方法,要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各知识要点的复习、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题的收集、设置等。

3.4.精心讲解,提高效率。高三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意义重大。要使学生认识到,做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透彻,能否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是通过做习题,锻炼并提高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在平日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题目和章节,有意识的、恰当的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学习和领会,强化物理方法的运用,突出方法教学,通过例题、习题的讲练,强化物理思想的渗透,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沟通中的作用。要让学生逐个地掌握物理思想方法的本质,做到灵活的运用和使用物理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突出思维抓教学;将课外试题与课本上试题进行对照,比较方法、技巧、思想,加深理解;重视基础全面突破物理实验得分瓶颈,基本仪器使用的训练,熟练掌握各种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操作的训练,对大纲中要求掌握的仪器,一定要实际操作,熟练掌握,强化实验操作训练,重新观察课本实验,通过新视角,研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技能;提高学生适应考试的能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读题、审题,让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关键字眼,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使学生在大脑中能重现题目的物理情景。加强解题技巧的训练。

所以要让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既能获得满意的分数又能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除了正确掌握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方法外,师生的付出也是必须的。教育教学是一门融心里学,教育学,等多门边缘学科一体的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6)

周四上午第一节课,我在7班上了一堂复习课公开课——弹力、重力、摩擦力综合复习课。在我准备这节课时,因为在7班,学生程度也不好,要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困难比较大,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认真选题、编写导学案。

1、选题时,认真阅读考纲,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

2、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把这三节的知识框架在课前已经让学生板书到了黑板上,上课时我引导学生对照黑板进行提问,并标注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其次我针对7版小组的特点:

1——4组基础薄弱,分派归他们的任务较简单,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实际和应用,激发其积极性。

5——8组程度较好,负责展示一些有难度的题,尤其是8组分派了2道题。再次,针对每个重点题型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点拨提升链接一道中考题加以对知识的应用提高。针对考点我设计了课堂检测,再次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利用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我和学生说:1——4组对抗比赛,5——8组对抗比赛选出优胜组进行实物奖励。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通过重点讲解某个习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习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一组题目解完后,应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用到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讲完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也都肯定了这次公开课很成功,学生确实积极性高,个个都精神饱满。但是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喻有些小的细节没有讲到,作图时应规范的利用直尺板演,进而提高学生作图的规范性。中考的考点最好在课件上呈现使学生对中考考点更加明确。

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7)

初三学生即将面对中考,今后一段时间几乎都是复习课。复习课目的一方面为巩固物理知识、复习物理概念,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理解和深化物理概念。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前提诊测-认定目标-精讲导学-巩固强化-评价小结-课后作业

(一)前提诊测

先通过小测验的方式或提问课本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方式,对学生掌握的程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认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归宿。具有定向、激励、调控功能。认定目标环节让学生感知复习目标,初呈印象,展示目标后进行学习定向。引导学生进行章节知识复习,实现知识重组。

1.制定准确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课教学目标,突出大纲规定的三个层次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如《中考说明》中对知识掌握的要求分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见《中考说明》。

2.制定具体突出、可测性的教学目标

制定的教学目标尽可能使用外显行为动词,提出明确教学要求。不能太抽象,不好检测。例如,下述目标的定位是不恰当的:理解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条件。"理解"一词不当,应换成说明即说明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同时,制定目标太过分具体,如理解影响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这条目标一是用词不当,二是过分具体,在学生尚未将要复习知识学习以前,很难接受过分具体目标,上述目标可改为能举例说明影响

3.采取课前粗知,课中细知,课后深知的认定方式

课前粗知,在课始向学生简要交代本节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本节课要"干什么";课中细知即讲课过程中把目标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知识点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课后深知,即课堂小结时提出终结性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形成整体感知和表象。

(三)精讲导学

此环节是复习课的中心环节。以典型例题为依托,重思维训练与学法指导。其功能上是通过教师有效指导完成知识结构同化、顺应及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针对性的培养,其教学形式采取问题导学,设置系列问题,以问题为线索,以CAI为辅助学习手段,实现教学目标中思维能力目标的实现。

①选择与考点相关的习题例题的变式练习,重点在变式,多发散,多激励,多活动

②以低起点,小步子,大密度,快反馈,强矫正为训练策略

③重视学法渗透与指导。

自己编写了中考复习教材,是完全针对北京中考而量身打造的复习用书,便于北京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对北京中考的命题方向和思路进行把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考生的复习效率。所选试题均选自近年北京中考真题,具有鲜明的指向性,通过练习能够从中读出北京中考命题的思路;并且依照北京物理中考大纲对试题难度3:1:1的要求,依据各章节重难点的不同分布将所有试题按难度分为三类:一星级试题占中考60%的比重,本类试题主要用于扎实基础,做好本类试题,是取得优秀成绩的第一步;对于基础不错,希望这中考中取得中等以上的考生,则力争占20%的二星级题目熟练掌握。三星级试题占20%在基础题目上有所提升,采取逐步突破。

(四)巩固强化

此环节为了巩固复习旧知,其练习中基本练习题占70%侧重于知识概念方面;另有30%多以综合性习题为形式,注重学生知识结构转化成认知结构。此环节在功能上是为了强化和内化知识结构,检测与巩固教与学双边成效。

当学生练习后,及时评价,迅速矫正,对的同学选做提高题、能力拓展题。以低起点,小坡度,多变式为编题原则,目的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成功体验。

(五)评价小结

此环节目的对学生巩固强化环节进行提高与升华,进行适当学习评价,其功能上对应复习目标,进行学的方面知识再认及知识小结,小结重在学法小结和归纳。针对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小结学到了什么。

(六)课后作业

布置适量作业,课后强化练习。

    71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