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物理的研究方法涵盖实验、观察、数学建模和理论推导等,通过不断的实验验证和理论推进,逐步揭示了自然界的奥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学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 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 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控制。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分辨乐音、噪声。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新授课。
2、基本教学思路:通过实验、讨论或社区调查的方式,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三、教具学具准备。
示波器、学生电源、铁钉、玻璃、音又、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等。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它们和万紫千红的自然景色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优美的环境。
学生讨论:优美的声音。
2、多媒体课件:嘈杂喧哗声、高音喇叭鸣叫声、机器轰鸣声。
学生讨论:令人讨厌的声音。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了解不同的噪声源。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控制噪声是强调减弱噪声为最终目标,因此应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噪声的波形。
比较音叉发音时和铁钉刮玻璃时声音的.波形:音又发音时波形有规律,铁钉刮玻璃时波形杂乱无章。说明了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互动2:夜深人静时,你被邻居家响声的流行歌曲惊醒了,这是乐音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噪声外,凡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互动3: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噪声源。
学生讨论,老师归类:
(1)交通运输噪声。
(2)工业噪声。
(3)施工噪声。
(4)社会生活噪声。
互动4:我们在街道会见到教材图1.1—2所示装置,你知道是什么吗?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数大小表示,图示装置就是测量交通噪声等级的装置。让学生体验不同声强时的感觉。
互动5:噪声有哪些危害?
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使听力下降甚至致人耳聋,还能造成其他疾病;噪声还能损伤建筑物。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噪声的危害。
互动6:体验控制噪声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可以通过实验(用闹钟为声源,用泡沫塑料垫起、放在空纸盒中、用棉花塞住耳朵)感受噪声减弱了。
3、达标反馈。
(1)物理学中把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身心健康有损害的声音;都属噪声。
(2)人们以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马路边和住宅附近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还能起吸收噪声的作用。
(4)洗衣机由于衣服没有放好,发出较大的噪声,应该(D)
A、买台新的
B、关闭门窗
C、拔掉洗衣机插头 D。将衣服重新放匀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物理学和环保角度认识了噪声,噪声对人的危害很大,通过学习使大家认清控制噪声关键在于人们的认识和重视,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有环保意识。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实验、讨论的探究方法,体验噪声危害,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布置作业。
1、在学校、医院附近的街道上都竖有禁止鸣高音喇叭的标志牌,这是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噪声的?
2、实践活动。
观察你自己居住的环境,存在哪些噪声源?它对你有哪些妨碍?你能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它。
(四)板书设计。
1.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角度上的噪声。
3、噪声的来源。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用声强的分贝数来表示。
2、噪声的危害。
三、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ü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ü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ü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4)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言:做个有趣的实验:用纸锅烧水,纸锅为什么没被火烧着?
下面的问题你都知道吗?
1.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
2.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___,凝固的是___
a.夏天吃冰棒解热
b.冰箱中取出的冰块化成水
c.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液态和气态之间能否进行相互转化呢?
实验1:
在气球或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挤出空气后扎紧口。放入热水中。请观察现象。
新课:一、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需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回到液态的过程叫液化,需要放热。
二、蒸发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蒸发的特点: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会变干,在阴凉处也会变干了,为什么呢?
现象2:湿衣服弄成一团,衣服的外边干了,但是里边还没干,为什么呢?
现象3:现在我们的秋季校服洗干净后要晾晒一天的时间才能干,为什么呢?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
分析以下现象,思考哪些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很快干了,在阴凉出阴凉处干的慢;
现象2:衣服打开晾晒干的快,弄成一团就干的很慢;
现象3:秋天有风的天气里衣服干的快,没有风的时候干的慢。
3. 液体蒸发需要吸热,会导致所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
三、探究 水的沸腾
1.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2.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和杯盖等。
3.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以及运动过程中大小的变化,观察水温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从85 ℃开始计时)
4.分析数据和图像得出探究结论
5.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四、液化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为什么?
阅读教材61页第3和第4自然段,写出液化的两种方法是: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课后小结
1.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 2.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有致冷作用; 4.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沸点; 5.液化有两种方法:降温和压缩体积。
板书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三、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四、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五、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理解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
(2)了解使气体液体的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加深对液化现象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液化放放热,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
【难点】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
【实验器材】
圆底烧瓶、温水、酒精灯、铁片(玻璃片)、铁架台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师:秋天的早晨,荷叶上常会有晶莹的露珠,深秋的早晨常会大雾迷漫,这此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导语二 师:同学们家里做饭用的燃料“液化气”常温下是气态,它是怎样变成液态贮存在钢瓶里的呢?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做一做】
如图甲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
取一干燥的铁片(玻璃片)放在瓶口上方。
【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
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
现象:瓶口上方有雾气出现;铁片底部有水珠出现。
【做一做】
如图乙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蒸发皿放在瓶口上方,在蒸发皿内倒入适量热水。
【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
现象:瓶口上方没有雾气出现;蒸发皿底部也没有水珠出现。
【讨论交流】 为什么图甲中有水珠出现而图乙中没有水出现水珠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图甲上方温度低,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遇到冷时,会出现“白雾”而图乙上方温度高,所以不会出现“白雾”。
【试一试】请一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图甲和图乙上方的铁片和蒸发皿,说出手的感觉如何。(烫手)
【问 题】图甲和图乙上方的铁片和蒸发皿烫发手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明水蒸气遇到它们时要放热。
雨滴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分析总结)
【小结归纳】(板书)
(1)瓶中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上升,当在瓶口附近遇 冷 时,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
【做一做】课本图2-20,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
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看不见针筒内的乙醚
液体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否出现了液态乙醚。
【议一议】这个实验中采用的液体方法是什么?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归纳】(板书)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想一想】
(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
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答案:因为壹嘴处的温度很高,水蒸气无法放热,
不能液化;而离壹嘴稍远的上面一段温度
较低,水蒸气能够放热而液化成小水珠,
聚集在一起,形成我们看见的“白气”。
(2)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是怎样液化的?
答案:石油天然气在常温下是处于气态,通过不断向钢瓶充入石油天然气,增大了钢瓶内的压强(相当于压缩了石油气的体积),使之在常温下液化。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三:液化现象
[例1]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会儿,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
答案: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镜面,液化成小水珠,使玻璃僮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后,镜面上的小水珠蒸发(汽化),使得镜面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变式1]有一种说法叫“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的位置向下,发现了一层均匀颁布的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B.是水的蒸发现象
C.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是水蒸气附着在上面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
(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拓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住在非洲的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存食物,一倍物理老师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一个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所示,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作用。
(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的原因是 利用水蒸发吸热 。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 加快水的蒸发 。
五、作业 《目标检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第四节汽化和液化 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③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