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物理 > 学习园地 > 知识积累 > 如何预防溺水事件的发生

如何预防溺水事件的发生

文凤0分享

如何预防溺水事件的发生_溺水致死的原因

淹溺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关于如何预防溺水事件的发生该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预防溺水事件的发生,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如何预防溺水事件的发生

如何预防溺水事件的发生

游泳,是人们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之一。然而,不做好准备、缺少安全防范意识,遇到意外时慌张、不能沉着自救,极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3、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镶有假牙的人,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发现有人溺水时的救护方法

方法一: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

方法二:若没有救护器材,可入水直接救护。接近溺水者时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然后拖运。拖运时通常采用侧泳或仰泳拖运法。

特别强调: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

溺水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1、有关部门对危险开放水域加强监管

对危险水域应尽可能采取安全隔离或封闭措施,并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使儿童不能轻易接近、进入或误入。

对于城镇中的各种开放水域,应有专人值守,及时发现并劝说试图游泳者离开。

在雨季发生后,及时派专人到低洼地带查看,发现临时水洼时应设立警示标志或设置障碍物进行隔离。

2、学校对学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

学校要加强防范溺水专项的教育工作,重视对学生的防范溺水安全教育,让学生树立溺水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要提高学生防溺水的自觉性和识别险情、紧急避险、遇险逃生的能力。

3、家长配合学校做好防溺水安全教育

家长应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对子女的看管,经常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并提高自身的救护技能及孩子的自护自救能力。孩子在水边活动时,家长应陪同照看。

4、学生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生应该不断强化溺水安全防范意识,以血为鉴,引以为戒。学会相关的预防溺水安全知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溺水自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必要时自救或者救人。做到“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互救人员的水域游泳;

(6)不准未成年人擅自下水救人。

如果看见有人落水,切勿盲目施救,而应该立即寻求大人的帮助或拨打110报警电话。一定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智慧救援。

对于违反学校纪律,对防溺水安全措施熟视无睹,私自外出游泳的行为,要坚决抑制、劝阻。

溺水致死的原因

缺氧是溺水死亡的原因。人淹没于水中,由于呼吸道被水、污泥、杂草等杂质阻塞,喉头、气管发生后射性痉挛,引起窒息和缺氧,从而导致死亡。

1、水面以上及水面以下温差较大。有些水域表面以上及以下温差较大,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后,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2、被水草缠绕、陷入淤泥。有些水域中会有很多的水草和淤泥,下水后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淤泥中而失去控制能力。并且水底乱石较多,坑洼不平,极易发生危险。

3、水域底部出现断层。有些水域岸边看起来很浅,但底部呈现断层或坡状,在水中很容易突然落入深水区,出现呛水、惊慌紧张而导致溺水。

儿童溺水防护8要点

1、不要私自下水游泳,家长时刻看护。

2、坚持让孩子穿高质量的浮身物。

3、要求孩子下水前活动身体,避免出现抽筋等现象。

4、在水中不再喂孩子吃东西,有可能被呛住。

5、教育孩子不在水中互相嬉闹,防止呛水窒息。

6、教孩子学习游泳,并学习心肺复苏等技能。

7、不到不熟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8、不熟悉水性、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擅自下水施救。


    862900